根據外媒 Bloomberg 報導,相關人士指出印度打車服務軟體 Ola 完成新一輪融資,交易接近完成,融資金額為 20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軟銀、騰訊,資金主要用於與 Uber 競爭。參與最新這輪投資的可能還有印度企業家 Ratan Tata、加州大學投資部門共同經營的創投基金,及幾家美國投資機構。
目前 Ola 尚未就此消息進行回應,軟銀發言人拒絕回應此事。
十幾億人口、百億美元規模,印度正醞釀大戰
十幾億人口、百億美元規模的印度用車服務市場正成為全球專車大戰的新戰場,激戰正激烈的正是印度本土 Ola 與正在全球擴張的 Uber。土生土長的打車軟體 Ola 成立於 2010 年。根據竺道的報導,今年上半年時,Ola 已經在印度 102 個城市運行,擁有 60 萬名司機,每日乘車量達到 130 萬,App 下載量超過 2,600 萬次;另一方 Uber 2014 年進入印度市場,已經在印度開通 29 個城市,擁有 40 萬名司機,每日乘車量達到 80 萬,Uber App 在印度的下載量為 1,400 萬次。
這意味著,憑藉先發優勢與本土優勢, Ola 目前仍在市場佔比領先 Uber。但Uber(中國)在與滴滴的大戰中被招安後,囤積火力,反攻印度——全球第三大打車應用市場,據說今年上半年時印度市場已佔據 Uber 平臺全球訂單總量的12%。面對有過打仗經驗的Uber,Ola 的壓力並不小。今年 4 月,據彭博的資料,Uber 在近兩年已經搶佔 Ola 約 12% 的市場佔比,差距還在縮小。
商場是戰場,爭面子也爭錢富爸爸全力課金
相比於 Uber 與滴滴曾在中國的激戰,印度市場的戰況並不會太溫和。已經在第二大市場中國輸過一回,Uber 這次必須要向投資人證明它在進軍國際市場時的實力。Ola 的背後現在已經站著軟銀、騰訊等諸多金主爸爸,他們覬覦的已不僅僅是 100 億美元預期的印度出行市場。
類似當年中國專車大戰,Uber 和 Ola 目前獲得市場佔比的核心策略依然是燒錢和補貼:投資者砸錢、公司燒錢補貼,死磕市場佔比,希望可以逼垮競爭對手,壟斷市場。資金是現在最重要的炮彈,有糧草未必能贏,但缺少資金一方很可能早早出局。繼今年上半年後,軟銀、騰訊繼續加碼 Ola,很可能要為 Ola 持續輸血。
雖然目前不管是 Uber 還是 Ola,可見的贏利模式依然還是抽成,未來是否能夠盈利還是未知數,但這次的投資方軟銀則是堅定的看好用車服務,不僅投遍 Uber 競爭對手,還企圖從 Benchmark 購得 Uber 股票。當前,孫正義主持的軟銀,已經是大出行領域角色最為特殊的投資機構。
今年 5 月,軟銀以 50 億美金投資 Uber 在大中華區曾經最大的敵人滴滴;同月,彭博社報導,軟銀以 1 億美金投資巴西叫車軟體 99;今年 7 月,《華爾街日報》報導,軟銀計畫聯合滴滴,投資 20 億美金給東南亞最大的叫車軟體 GrabTaxi;而在 2016年,軟銀以 2.5 億美金投資印度市場最大的叫車軟體 Ola。
上述幾家公司的共通點是,都在各自的戰場與 Uber 短兵相接。焦灼的戰局,為了獲得彈藥,很可能會使手握大把鈔票的軟銀獲得更理想的價格。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石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