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多少資金才能讓一家新創公司步入正軌?」
新創和創投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看情況(這就跟沒有回答差不多)。一家新創公司要想取得成功,它所需的外部資金金額可能異常龐大、也可能少到微不足道。一句話,就是視情況而定。
有許多成功進入正常營運的新創公司沒有使用過外部資金。以位於芝加哥的Outcome Health為例,從2006年到2017年五月為止,它都沒有向外界募集過資金。
今年初,由高盛領投,Alphabet的 CapitalG,Pritzker 投資集團和Prudence Houldings 參與的 5 億美元 A 輪融資將該公司的估值推高為 50 億美元。
前身為 37Signals 的 Basecamp 也是一家不需外部資金啟動的新創公司。Basecamp 創立於 1999 年,是一家協作平臺服務提供商。一直到2006年,他們都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
之後,他們透過一種非傳統的交易結構從 Jeff Bezos 得到一筆 600 萬美元的資金。在它2015年的最後一輪金額高達 1 美元的私人籌款後,公司的 CEO Jason Fried 宣佈該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 100 億美元。
但是,對於大多數科技新創公司來說,募集外部資金是在打造一個成功企業的關鍵一步。假設一家公司能夠募集到外部資金,那麼外部資金的金額是否會影響到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如果有,在什麼時候發揮影響呢?
得到A輪融資的理想投資額
首先,重申一個我們一直強調的觀點:多數新創公司的生命是孤獨的、平窮的、骯髒的、野蠻的、短暫的(借用自16世紀的哲學家Thomas Hobbes)。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能過成功地從種子或者天使投資人那裡得到最初資金。除此之外,即使已經得到一點點種子或者天使基金,失敗的幾率仍舊很高。
當然,要想成功通過 A 輪融資,要考慮許多因素。那麼 Pre-A 輪融資的金額是否算是其中一個因素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從 Crunchbase 中 5800 多家在 2003年 到 2012 年獲得 Pre-A 輪融資的美國公司的資金資料入手(資料注釋在文末),我們根據 Pre-A 輪融資的金額把這些公司劃分到不同的分處中。最後,我們就可以得到每個組裡成功獲得A輪融資的公司比例。結果如下表。
至少對在 2003 年至 2012 年中獲得過 Pre-A 輪融資的企業來說,在小於 200萬-250 萬的範圍中, 在Pre-A 輪融資中每獲得 50 萬,就會提高獲得 A 輪融資的可能性的邊際成長。在大於 250 萬美元的範圍中,就算從投資人處獲得更多的資金,也無法增加邊際收益。
另外,上面的圖表還展示出所有 Pre-A 輪資金的大致分佈。絕大部分公司獲得的投資金額落在 2.5 萬美元到 50 萬美元中間,能夠募集到 300 萬美元以上的公司數量極少,而且分佈不均。
如果在 Pre-A 輪中的融資金額與能否成功獲得A輪融資有相關性的話,它與 B 輪融資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得到B輪融資的理想的投資額
一般來說,種子階段的投資可以幫助創辦人把想法和小項目變成自己的全職工作。有了資助,企業家們可以把時間投入打造產品和服務的最初版本,並和最初的用戶進行互動。
A 輪融資階段的公司會注重於優化(或者尋找)一種商業模式,讓自己的產品更好的服務現存的和潛在的客戶。公司進入 B 輪融資的時候,產品的願景已經實現,公司漸漸有規模。資金的湧入催生優秀(而昂貴)的產品、也吸引更多的員工。
但是,在天使和種子投資人那裡得到的和在 A 輪募集到的資金,真的會對 B 輪融資產生影響嗎?
並不一定。
從我們上回研究的 5800 家的到 Pre-A 融資的公司中,我們挑選出大約 1500 家繼續到A輪融資公司作為研究物件。採用同樣的分類分析方法,著重觀察的是在前面所有的融資情況。
在如上的圖表裡,我們可以發現B輪融資的成功率是一條相對水準的線,只有在中間段稍微偏離的平均數。這表明,大體上來說,在 B 輪融資之前的融資金額並不會對公司在 B 輪融資中的募資能力產生顯著的影響。落在 1000 萬-1600 萬美元範圍內的公司相對來說在 B 輪獲得融資的成功率要高一些。但是,成功率增加的幅度並不如 A 輪。
為什麼資金能夠幫助公司獲得A輪融資,卻對B輪融資無能為力呢?
這樣想想看:如果一家公司在 Pre-A 輪或者 A 輪獲得的資金太少,創辦人就不會有充足的時間來開發他們的第一代產品或者服務,缺少所需的資源來試驗不同的商業模式和吸引客戶的策略。
如果一家公司已經準備好進行 B 輪融資,那麼他們就必須至少能回答如下問題:公司正在開發什麼?如何賺錢?客戶群體是哪些?
所以,公司能夠吸引多少資金真的重要嗎?
重要。 但是只在某個階段起作用,過了那個時間點之後,募資金額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
上述數據符合以下標準:所有公司位於美國;所有公司都不屬於有非常規融資動態的產業。包括生命科學(例如製藥和醫療設備)、能源(例如清潔能源、太陽能、石化提取和精煉)和某些資本密集型的硬體類(消費電子和網路基礎設施);所有公司都得到 Pre-A 輪融資,定義為種子,天使和可轉換票據。對於可轉換票據,已經篩除大於 500 萬美元的融資輪。
所有公司都在2003年到2012年之間獲得首輪融資,也就是 獨角獸時代 的核心時間。這些公司都曾具有充足的時間去獲得A輪以及以上的融資;我們透過這些標準,充分研究來自Crunchbase中的5800多家公司的10000多輪融資資料。
融資大潮退去前給新創公司的三個忠告
近五年間,創業生態系統見證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但自2016年起,交易數量明顯減少並在今年上半年趨於平緩。在投資趨勢將重回2013年前狀況的環境下,創業者們應有所警醒,條件優越的投資不再會唾手可得了。
對新創公司而言,如今要透過戰略規劃來確保未來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得以保障。本文探討未來的市場趨勢,以及如何透過債務融資等保護性措施來增大企業在財務困境下保持生存甚至蓄力發展的機會。
對市場趨勢保持關注
如 Brad Feld 近期撰文評述網路泡沫時所談及,市場風向的轉變有時令人感到似乎發生在一夜之間,但事實上前期預兆總是存在的。
Feld 警告稱,當人人都在說「這次情況可大不一樣。」這種話的時候,就說明大多數公司都處在一種盲目樂觀的狀況下,且無力應對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化。敬告大家要特別留意。
儘管無法準確預測危機到來的時間,但忽視潛在危機的警告訊號則必然會帶來災難。事實上,許多訊號已浮出水面,例如:有利投資方條款出現的比例提高,如要求兩倍到三倍清算倍數及參與分配優先、清算權這樣的條件明顯增多。絕大數機構、投資階段及地區的交易及融資數量都沒有增長或開始下滑,僅有極少數特例,如近期幾家公司在後期融資階段或生命科學及房地產領域創出的新高。
一些發展態勢很好的新創公司都面臨融資困境,部分倒閉(Beepi),部分大幅縮減(SoundCloud)。
投資退出的狀況長期低迷,一小部分大額的交易抬高退出價值:根據 PitchBook 的報告,投資退出的比率前所未有的高,4筆投資退出的退出價值就已經占今年迄今為止總額的48%。
根據 Linkedln 的統計,軟體產業的人員招聘並無成長(舊金山地區還因季節性調整下降11.1%)。
美聯儲推行 “pressing ahead with plans” 來穩定利率,這很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對新創公司失去興趣。Upfront Ventures 的一份報告中稱:「利率降低影響了其他資產類別,因而大筆資金趨向追逐更高的產出,這是影響產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上述這些並非暗示危機即將來臨。但是種種預兆足以引起新創公司的重視,應在投資條款還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未雨綢繆。
避免短視行為
新創公司必須瞭解所有可幫助企業解決長期及短資金需求的工具,包括借貸及企業組織架構重組等,通常這都是創業者們不願意觸及的,尤其是在一筆新的融資剛注入後。但這些措施日後會在延長企業賽道方面發揮巨大的價值,而且最好在企業資金充足時著手安排。
借貸
許多企業都對借貸持固有的負面看法並避之唯恐不及。加之近期增長的可轉換債券等形式,投資人尤其常痛陳其利害。但如善加利用,借貸在企業的資金結構中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並不是說將其用作企業發展的資金,而是以備不時之需。
剛結束一輪融資新創創企業可以獲得條件優厚的貸款。通常情況下,貸款在一輪融資結束後立即可得。當市場還向你敞開,借款人蜂擁而上的時候,初創公司能獲得的貸款條件非常優越。
企業組織架構重組
處理得當的話,架構重組會顯著延長企業的賽道。但是有效的重組需要大量的籌畫及前瞻性考量,而且充滿艱難的抉擇。
關鍵在於對以下幾個問題有正確判斷: 成本如何作用於現金流產出,如何抓住商機,如何獲利 。做出上述判斷對於正在快速成長的企業而言尤其有難度,特別是當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且未經檢驗的市場時。
千萬不要把重組作為最後一刻緊急的選擇,導致事態複雜化。普遍認為,如果企業對於財務危機匆促應對,其產出及收入都會收到顯著的不良影響。
SoundCloud 就經歷類似的情況,他們刻意沒有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結果導致員工士氣受損。
創造財務的可選性
最後一點,不論做出何種決策,務必保持財務的靈活性。例如,融資與借貸的條款都會各有優劣,條件對己不利的融資與借貸一樣存在風險,也許風險還更高。畢竟,如果企業現金流改善的話,貸款總是可以被償還的。但是對企業估值產生影響的優先清算或對賭償的負面影響長遠得多。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一個常規的做法是申請一個可迴圈信用額度或貸款額度,以備不時之需。最好諮詢專業人事獲取適合自己企業的最佳方案。
市場雖然在收緊,但尚未完全關閉。做出戰略決策及當下的策略性讓步會在未來給企業以庇護。趁熱打鐵,機不可失。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你的參與讓觀點更多元、新創資料更加完整「 創業社群交流平台 MeetHub 」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