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文世界最為活躍的網路知識社群之一,知乎已經從最初的虛擬資訊小鎮,發展成為一個網路大都市。在內容變為連結人與人之間介質,進而變成商品和服務的今天,知乎對於使用者的吸引力,也不僅局限於簡單的內容聚合,很多人更關切的是,這樣一個龐大且完整的網路生態城市,到底應該如何打造與維護?
在鈦媒體 2017 T-EDGE科技生活節上,知乎創辦人周源發表主題為《從社區到城市,知識分享這件事》的演講,分享知乎是如何營運和管理這座人口接近 8,500 萬虛擬大都市的觀點。
在周源看來,經營和管理虛擬社群,與管理一個實體城市類似。周源稱,在知乎規模仍非常小的時期,知乎的管理員團隊扮演的角色是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婆婆媽媽。規模增大之後,則變成片兒警。而現在,知乎已經接近 8,500 萬使用者,早已無法維持使用片兒警的方式管理,就需要有原則和立法的過程,將規矩制定確立。
編按:片兒警意指負責某一片地區社會治安工作的警察。
制定社群規則時,知乎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反對偏見、也反對謠言八卦。而未來所有人,不僅僅是生活在城市裡,更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之中, 透過自己擅長的知識,接觸到的資訊來連接一切 。
以下是周源演講內容:
知識分享的進化和知識城市的雛形
線上社群和真實的城市會有很多不同。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看過一本書,是美國作家 Jane Jacobs 寫的,書名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從街道街區多樣性的角度去剖析一個城市如何發展,非常有意思。
從我的角度,可以把線上的社群和城市結合起來看,它就像是《模擬城市》(SimCity)。現在線上社群交流就是城市的一部分,現在所有大面積的溝通,不是面對面,都是靠線上的方式,透過跨地域、跨時間的方式完成。
這個裡面存在非常大的關聯是什麼?有兩點。
1、線上社群—像知乎這樣的社群
作為一個城市,他需要去發現可能性。可能性多出來以後,再逐漸網路化。如果一個城市無法生出可能性和網路化的話,這城市就是死氣沉沉的城市。
大概是從2005年到2016年,到今年是12年的時間,我們看到很多知識的變化。其實是發生了3個階段的變化。從2005年,你會發現以前所有的知識要被我們吸收、使用。那階段知識首先是變成了一個媒體,是達到可以消費的一篇一篇文章。當時,最強勢的媒介就是入口網站,最核心要素就是流量。
2、內容變成介質—社群網路崛起帶來的轉化
然後,從2010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隨著社群網路崛起,所有內容皆有機會變成介質。你可以透過內容的方式去認識一個人。知乎上線第一天起,就沒有打通過任何社群產品的關係,比如說通訊錄、微博都沒有打通過,人和人之間的相識都是透過內容連接在一起。所以,內容和知識在第二個階段開始變成一種介質。
大概是2016年下半年開始,大家談知識付費比較多。付費的背後是什麼?是從一開始的媒體變成介質,到現在變成商品,也可以變成一種服務。
以前我們一直談了很長時間的紅利,有人談人口紅利,在我看來業務紅利是最大的紅利,手機就是最大的業務紅利。在2007年,iPhone沒有出來之前是那樣子,後來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就改變了。
內容產生的連接和沉澱
知識其實也是一樣,它有特別多的可能性。我舉個例子,2016年年初,DeepMind 被收購以後,Google在 2016 年 1 月宣佈要使用 AlphaGo。宣佈當天,就有一個使用者在知乎提出一個與 AlphaGo 相關的問題。
2016 年 1 月的時候,關於人工智慧、關於象棋,這些問題都是分散。這就像一種可能性,它一直在社群裡面連接對它們感興趣的各種各樣的人。
經過約 2 個月的時間,AlphaGo 在開戰之前,李開復受邀回答一個問題,身為一個人工智慧博士,他回答「AlphaGo 能戰勝李世石嗎?」。王小川說,AlphaGo 一定可以打敗李世石。
在不同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使用者開始參與討論以後,這個話題開始得到更多人關注,進一步擴散開來。其中包含人工智慧領域的工程師、學者的關注。比如說田淵棟,他是 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唯一一個華人,這個實驗室是做深度學習演算法,那他們是如何看這件事情、還包含很多職業棋手的回答。
比賽完了,2016 年 3 月 14 日,這個話題已經開始出現很多跨領域使用者對它進行的分析。這裡有一個叫斷橋的使用者,分析 AlphaGo 人工智慧是否能真正應用於網路輿情監控。
到了 2017 年 4 月,我們又對這個話題進行統計。當初在第 1 個月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它得到 1 萬多個關注。到了 2017 年 4 月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衍生出幾千個提問,得到了 400 多萬個使用者的瀏覽。在這個話題裡面產生的可能性,透過社群的方式得到了很有效的沉澱。
以前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間不認識。比如說搞網路輿情的使用者,他跟做人工智慧的使用者互不認識。比如在知乎上還有很多業餘棋手,大家的人際網路是透過互動的方式建立起來。這樣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最後的資料是在今年 AlphaGo 和柯潔對戰的時候,這個話題獲得了 500 萬的 UV 用戶的流覽。為什麼去年一開始沒有發生這種變化呢?最初整個傳播和使用者連接的網路還不存在,這些人還沒有關聯在一起。而透過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不同領域的人針對這個話題進行內容生產,新建了這個新的網路,一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網路。
所以,到今天有了一個類似的問題。譬如 AlphaGo 和柯潔對戰,作為平臺我們其實什麼都沒有做。產生這些連接,是去年年初透過提問帶入。它產生大量的可能性,而知乎作為網路分發管道,這些內容最終是可以在平臺上被沉澱。這個過程在我們看來,不僅是針對 AlphaGo ,每天在知乎上的內容非常多,都可能發生這種連接和沉澱。
完整虛擬知識城市的雛形:多主題+多場景
在去年,整個知乎我們對它的定義已經不僅是一個社群,我們把它定義為一個平臺。在中國互聯網,或者是在所有互聯網,我們認為 社群的價值是土地的價值,我們是去耕地的農民。土地可能是農業用地,也有可能是林業用地、商業用地。如果你耕耘的是類似於王府井這樣的地方,最後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高溢價的產品 。整個知乎社群重新定義,讓它去完成服務、諮詢這樣的功能,同時我們也將知乎電子書這樣的平臺納入到了閉環之中。
編按:王府井為北京相當熱鬧的購物商圈。
為什麼是多主體呢?不是只能由使用者進行問答。因為我們發現在真實的城市裡,使用者的個體和機構之間,也會有很強的關聯。我們去年花費 3 個月左右的時間,研究許多機構,所以到今天知乎也有非常多的機構,它們用問答的方式參與線上社群的討論過程之中。
針對多場景,你既可以寫文章,也可以做Live ,或者透過諮詢的方式去獲得一系列付費類的服務。我相信隨著這個業務紅利的延伸,接下來產生的場景會越來越多。
虛擬知識城市的管理
假設我是一個城市的市長,我希望這個城市繁榮發展。 繁榮發展不是先招商引資,而是把這個城市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做好 。比如說衛生系統、治安系統,排水抗災害的能力,我們是不是做到了比較好的水準?如果這些好了,大家才會覺得,這個城市富有安全感。就像紐約從 700 萬的人口增加到 900 萬的人口,是因為解決犯罪問題,這與線上的管理非常相似。
知乎發展到今天,我們有大量的規則和能力是技術化和產品化。比如說知乎擁有兩個機器人,兩個人工智慧的機器人。
第一個機器人—知乎悟空機器人
悟空系統的用途是什麼?有些內容,大家可能一看就知道是在廣告。他們來知乎是來發小廣告,是發色情賭博色情賭博毒品或是刷流量的小廣告,這些都可以被悟空系統識別出來。到今年上半年,知乎透過悟空系統處理無數使用者自動發佈的小廣告。這是個越戰越勇的機器人,當它把你這個廣告模式搞定以後,就會自主學習,如果未來再發佈類似內容將很難騙過它。
第二個機器人—知乎瓦力機器人
第二個機器人,知乎瓦力機器人,用途在掃垃圾。他是在社群各個評論角落作偵測,是不是有人產生垃圾評論?如果發現,就會把這些內容當成垃圾整理起來清理。與悟空相同,這個機器人也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城市裡產生很多垃圾,它會以各種方式將這些內容處理掉,同時也對這些產生惡意行為的使用者做出對應處理。
然後,其實我們還有一個社群管理規範。社群管理規範每個月都會有變化,每個月都會增加很多新的情況,我們會把這些新的情況總結成整個社群的管理規範。
在知乎非常小的時候,整個知乎的管理員團隊特別像是社群的居委會大媽,很小。只要有使用者在吵架,整個社群的人都看得到,我們就會去說,你別吵了—這是早期我們扮演的角色。
然後,知乎大了就像是海洋沉澱區,我們就會像是片兒警。而現在,知乎已經接近 8,500 萬使用者,這個情況是無法透過片兒警管理,它就需要有原則和立法的過程,將規矩制定確立下來。
編按:片兒警意指負責某一片地區社會治安工作的警察。
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制定虛擬社群規則
我相信有不少人已經看過,有個非常具爭議的問題,熱門戲劇《歡樂頌 2》(Ode to Joy II)中有一個問題,是來自應勤的觀點:「想找一個處女有錯嗎?」這個問題引起很多人的討論,有 2,000 多個回答。
在知乎社群裡面會有很多使用者眼睛在監督社群發生什麼。其中有個男使用者的觀點是:「男人的感情觀和擇偶觀很簡單,談戀愛選擇非處女,結婚選擇處女。」
我去看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得到 3,000 多的贊同。但是這個問題當時已經有 1 萬多個反對、舉報和沒有幫助,加上知乎的舉報機制,被社群自動管理機制處理掉,被系統隱藏起來。
這個處理是不是就意味事情已經結束?後來發現不是。使用者就這個問題,又提出很多問題。比如說,像這種問題,以後你們管不管?你們怎麼管?如果你們管不了,或者管錯了怎麼辦?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拿出來去做分析和研究。這個使用者的回答不僅僅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他還是一種歧視和偏見。這樣的歧視和偏見的內容在知乎上產生,並且還在知乎沉澱下來,那會引發更多的偏見和誤解。
所以在制定社群規則的時候,我們會依據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反對偏見,也反對謠言八卦。後來使用者說,你們這麼做會很難,還不如往後退一退,做成純粹的平臺,不要管太多。
這是個比較難的選擇題,但什麼是對的,知乎就會去做。作為平臺方,知乎需要把這個社群的管理體系,變成城市運轉的基石和保障體系的一部分。
未來:讓知識連接一切
其實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很難把未來的知乎跟城市做比喻,因為城市的容量有限。
未來所有人,其實都不僅僅是生活在城市,也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之中。 以後就是透過自己擅長的知識,接觸到的資訊來連接一切 。
在過去五年的時間裡,知乎從小型的知識社群開放之後,變成中型的知識社群,這是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構建起知識平臺的過程。這裡面會誕生很多新的場景,包括有機會跟各位的合作。希望在各種可能性和想像力之中,知乎能把未來無限延展的知識城市做得越來越好。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你的參與讓觀點更多元、新創資料更加完整「 創業社群交流平台 MeetHub 」
本文授權自《鈦媒體》,作者:李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