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除了零售業,沃爾瑪的創辦人家族在另外一個產業,也創造了一家巨頭

36氪 2017-05-30
除了零售業,沃爾瑪的創辦人家族在另外一個產業,也創造了一家巨頭
36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OPEC為了打擊對手,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在1970年的時候,沙特的石油還是賣1.8美元/桶,然而在危機爆發之後,石油的價格便迅速突破10美元/桶。

這給當時的石油消費大國美國敲響了警鐘,引起了美國政府和人民對替代能源的關注,於是為太陽能做了一番絕佳的免費廣告和宣傳。

之所以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機,有三個原因:

一、這件事情是美國民用太陽能產業起步的重要催化劑,在那之前,太陽能發電主要應用在空間技術(重量輕是最核心的原因),當時太陽能電池的售價高達100美元/瓦以上,而現在只要0.20美元/瓦。是的你沒看錯,四十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價格下降了99.8%!

二、另外是想告訴大家,太陽能作為新能源,其發展歷程從未離開過政府的支持。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美國在1975年成立了能源研究開發署和噴氣推進實驗室兩家政府機構,其中後者成批地購入太陽能元件用以試驗,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太陽能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

三、最後就是太陽能作為替代能源,行業週期從一開始就與傳統的化石能源緊密相關,簡單地看,就是石油價格上漲→人們關注新能源→太陽能受追捧,相關公司的股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點。

時至今日,美國的太陽能累計裝機量已超過40GW,占全國總裝機量的4%,在新能源中僅低於風電和水電。

sun2.PNG
36氪

說到美國的太陽能行業,就不得不提龍頭大哥First Solar(代碼:FSLR)。

sun3.PNG
36氪

其前身是Solar Cells,後被一家名為True North的VC收購,而True North屬於山姆·沃爾頓家族,也就是沃爾瑪創辦人他家的,FSLR的第一任CEO正是True North的一位合夥人。

在繼續講FSLR之前,先給大家畫一畫太陽能行業的輪廓。

太陽能的產業鏈從上至下大致可以分為矽晶原料→矽片→電池→元件→電站這麼幾塊,其中元件又分為薄膜元件和晶矽元件。目前,從產能這個統計口徑看的話,晶矽元件的市場占比超過90%,佔據絕對的主導。

sun4.PNG
36氪

筆者非技術出身,讀者可以自己去搜搜薄膜和晶矽的優劣勢,這裡不深入分析。但關於兩者的未來,筆者專門請教了三位業內資深人士,在得到的答覆裡,有一點是驚人的一致: 現在薄膜的市場雖小,但未來會一直和矽晶共存。

FSLR正是屬於薄膜元件這一環節,公司在2016年擁有3.2GW的產能,不僅是美國組件廠商裡最大的,也是薄膜組件廠商裡最大的。

公司成功實現產品商業化是在2002年,而2002年至2008年期間,太陽能行業有多瘋狂,我們已在《有這麼一個中國製造,幾起幾落,出過首富,打敗歐美,雖被拋棄,但終將輝煌》一文中有所闡述,這裡不再重複。

我翻看了FSLR過往的590條公告,發現公司在那時也是大躍進的一份子。在2006年,FSLR的產能還不到100MW,然而進入2007年之後:

  • 1月25日,宣佈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一個工廠,產能為10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8年下半年投產,雇傭約500人,享受15年的稅收優惠;
  • 7月9日,宣佈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二個工廠,產能為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上半年投產。
  • 9月27日,宣佈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三個工廠,產能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上半年投產。
  • 11月5日,宣佈將在馬來西亞建造第四個工廠,產能120MW,總造價1.5億美元,預計09年下半年投產。

短短一年之內,四次宣佈擴產,產能擴張幅度超過500%!

同年7月,透過增發股票募集資金近7億美元,要知道此時距離IPO不過才九個月,IPO募集的資金規模也只是4.6億美元。

終於在雷曼倒閉的那一年,投資者的情緒到了最高潮:
2008年5月16日,FSLR的市值達到巔峰的248億美元,估值是當年收入的20倍(下圖白色線是FSLR股價,時間為2006年11月 - 2011年12月)。

sun5.PNG
36氪

在與標普500指數(上圖橙色線)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後來FSLR股價恢復的力度並沒有趕上市場平均水準,這是因為當時太陽能的暴利吸引了無數新玩家,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太陽能元件廠商,整個行業開始進入低價惡性競爭的階段,這一點從FSLR急劇收縮的毛利率即可看出。

sun6.PNG
36氪

儘管FSLR的毛利率受到嚴重侵蝕,但公司在降低成本這方面,其實已經做得相當好了,我們用數字說話:

2007年第四季的時候,FSLR的成本是1.12美元/瓦,而到了2013年第四季,這個數字變成了0.63美元/瓦(出於商業機密的原因,FSLR往後不再公佈具體成本)。

sun7.PNG
36氪

算下來,FSLR成本的年均下降速度約9%,而目前中國太陽能元件龍頭晶科能源(代碼:JKS)可以做到10%,相差並不遠,所以FSLR並不是輸在速度,而是輸在一開始的起點。在2013年第四季,JKS的成本是0.48美元/瓦,比FSLR低了24%,當大家以同樣的速度前進時,這24%就變成了一道永遠都無法跨越的鴻溝。

導致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地成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政府支持力度等等,這些都屬於客觀的不可控因素,在短期內並沒有辦法扭轉。

結果,以FSLR為代表的歐美元件廠商只能透過發起所謂的雙反(即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來保護自己。在2011年 – 2013年期間,美國和歐盟都開啟了雙反調查,並裁定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和元件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雖然在歐洲和美國都有雙反的保護,但由於德國從2010年就開始削減太陽能補貼,FSLR將收入的重心逐漸轉向美國,並延續至今。

sun8.PNG
36氪

公司的股價也在2012年 – 2015年之間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太陽能元件的價格在2016年又開啟了一波跳水,導致股價在上個月又一度被打到了25.56美元的低位。

sun9.PNG
36氪

如果成本按照舊有的路線前進,FSLR可能這輩子都走不出美國了。管理層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便於去年11月宣佈,跳過沒有競爭力的第五代產品(Series 5),直接將生產線升級到成本更有優勢的第六代產品(Series 6)。

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一筆原本要花在升級Series 5上的費用,壞處則是打亂了原有的生產計畫,產品反覆運算跨度變長,Series 6最快也要到2018年第二季度才上線,收入會受到影響。

頗有些背水一戰的意思。

Series 6成本到底能做到什麼水準,會讓管理層下如此決心?

sun10.PNG
36氪

在2016年第四季的電話會議上,管理層揭露Series 6的成本將在2018年年底達到0.20 – 0.25美元/瓦的區間內。再讓我們看看中國的元件廠商,JKS的成本在今年底大概能做到0.30美元/瓦的水準,按照年均10%的下降速度,2018年年底就是0.27美元/瓦的樣子,那麼Series 6的成本是有競爭力的。

然而,只看元件成本並不全面,電站業主們作為FSLR的顧客,最終看的是電站發電的度電成本:更低的度電成本,代表著更高的收益率。而在2017年上半年,薄膜的全球平均度電成本為0.099美元/千瓦時,矽晶的只需要0.086美元/千萬時。

sun13.PNG
36氪

所以,即便FSLR解決了元件成本的問題,還面臨著更高的系統成本的問題,例如每年近三倍於矽晶太陽能發電站的維護費用,可以說是壓力非常山大了。

最後提兩件事情,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FSLR歷屆管理層的遠見。

一是在2007 年的時候,FSLR收購了Turner Renewable Energy,開始涉足下游電站業務。當時管理層給出的解釋是未來元件市場一定會出現供給過剩(其實這已經是明擺著告訴投資者,50%+的毛利率不可持續,但是市場在狂熱的時候,並沒有人理會,股價繼續創新高),而電站業務在組件行情不好的時候,能起到緩衝的作用。今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部分生產線停機進行升級,靠著電站業務去填補收入的窟窿。實際上,電站業務已經成為FSLR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部分元件都供應給自己承包的工程。

sun11.PNG
36氪

第二個事情是關於單晶的。原本單晶和薄膜一樣,也是在市場裡被多晶各種花式吊打,結果後來冒出一個隆基股份(代碼:601012),帶頭把單晶的市場占比作到了現在的20%以上,其他以多晶為主的廠商這兩年都被迫紛紛跟進。而FSLR早在2013年就收購了一家名為TetraSun的光伏公司,正是為單晶元件市場做準備,眼光是相當超前了。

sun12.PNG
36氪

或許是因為自己薄膜元件的轉化效率爬升速度也很快,又或許是因為發現單晶比不過隆基,FSLR在去年把TetraSun給賣了。至於FSLR的未來,想起前些日子去調研,一位太陽能公司高層對隆基做出了如下評價:

不管怎麼說,隆基還是很厲害的,硬是憋出了一個大招,多少公司什麼都沒憋出來就掛了。

Series 6,會不會是一個大招?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三钱二两

TAGS: # 太陽能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