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文化部祭出了64.7億的資金要以數位影音產業作為旗艦,帶動數位文創產業兩年內衝出兆元的產值。
類似的新聞,類似的政策,幾乎是年復一年的被提出,但是真正可以被落實的卻幾乎沒有,反而到最後都成了砸在了戮力於產業發展和改革人頭上的落石。
舉例來說,文中提到了「公廣集團將會有硬體補助推動超高畫質的4K/8K電視示範製作,也會以廉價方式提供獨立作業者使用」,我猜測這樣的政策到了最後只是會變成,讓公視的人生劇展以及學生劇展往前延展到下一個全新的4K製播階段。
可問題是,當台灣幾乎百分之八十的獨立製作者都已經被磁吸到了公視這一個平台中時,公視畢竟是一個官方的頻道有其公益價值存在,很難真正的去推動一個產業真正的往前去走,大多參與其中的影視從業人員,真的很難從單一作品中延展成一個企業的規模,只能成立一個又一個工作室或是有限公司,以片子的生命為期,片子結束公司也就結束,或是有拿到補助才開案,沒有補助就不做,缺乏延展性和未來佈局。
如果再這樣以一個短期的刺激以及單片單片的養育溫床,作為未來策略著重的一環,那麼我們可能就只能一直停在最好的溫床,不斷養育有才華的人,出走到其他地方拼搏,或是讓大家變成吸取溫床養分的補助金吸血蟲 ,畢竟現在台灣百分之八十的影視創作,都是由補助開始的。
但 影視產業其實本質上面是一個資本產業活絡的文創產業,沒有帶動真正的資本和以建設產業為目標規劃的事業體加入 ,並在每一次的開案和規劃前了解到不能以補助案做為資金回流為期待,需要更加審慎和完整的思考一切金流模式建構,這個東西是玩不轉的。
影視領頭的文化創意產業,絕對不只是像是中國一樣的一個IP遊戲,而應該是一個 具有多元價值規模和上下游整合的一個產業宏觀,千萬不要被中國現在的IP熱潮或韓劇的世界效應給沖昏了頭 ,那些不一定是適合我們前進的方向。
要知道政府的每一筆錢,都會是引領了當前企業主要目標的方向,如果端出的是一個炒短線但沒有未來的政策,那麼所有的企業也都會像這樣去盲從,因為大家都太習慣拿政府的補助過活了。
延伸閱讀:以青年文化創業者角度試談:文化本質與資本、科技之結合
本文授權自《徐嘉凱》。

1991年生,於2014年底因為夢想而創辦了SELFPICK PRODUCTION,並在完成了三季的Mr.Bartender後,為了完成自己下一步對於文創的想像,於2016年底成立了自己的酒吧「私室」,並同步製作同名影集「私室The Bar」,立志打造出台灣第一個有品牌價值的新媒體製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