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個雨夜,讓這家自動駕駛新創公司「一戰成名」!

36氪 2017-02-20
一個雨夜,讓這家自動駕駛新創公司「一戰成名」!
36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司機全程脫離方向盤,下雨的黑夜,熱鬧的市區路段,正常(甚至略快)的行車速度……

自動駕駛技術新創公司 Drive.ai 曝光的路上實測實力讓人刮目相看。

本週,這段長達4分鐘的自動駕駛路上實測影片在網路引起熱論,許多人甚至把這部略顯單調的短片看作是Drive.ai 在無人駕駛界的「全球首秀」和「宣戰臺詞」。的確,至少從各家願意顯露出(注意是「願意」)的實力來比較,這家創業公司並不比一些大企業的表現差。

當然,特斯拉與通用收購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Cruise也在近期公開了類似的內容。

譬如連馬斯克也在Twitter上轉發過的那個影片——一位荷蘭的ModelX車主因Autopilot(自動駕駛儀)的緊急刹車而避免了一場追撞事故。

但與其相比,Drive.ai的表現手法則更有趣一些。這家聰明的新創公司利用夜間拍攝鏡頭,向觀眾呈現出了一個零事故的路上實測過程,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較為極端的場景。

在以上這個影片中,出現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間。

其中有一幕便是,當一輛車在十字路口突然切入到Drive.ai自動駕駛汽車的前方時,後者自動減緩了行駛速度,並與前者拉開了距離(你會發現Drive.ai在前方有汽車,或者轉彎時有汽車,均會減慢速度並保持一定距離);

另一幕是在影片2分左右:Drive.ai成功對一個十字路口失靈的紅燈進行了識別。(因為這輛車是路口的頭車,因此難度會加大)。

這些細節都很令人難忘。因為對於自動駕駛軟體而言,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下或夜間操控汽車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一般來說,這樣的雨夜環境不僅會嚴重降低感測器的感光度,比平時更為的嘈雜聲音(包括雨聲)也會干擾感應器的正常運作。

此外,路面條件同樣會明顯受到降雨的影響(雖然危險程度比雪天要低很多),因此一般需要啟動不同的駕駛模式來進行有效導航(加州的司機應該最清楚)。

但整個影片卻在告訴我們,Drive.ai 達到的水準已經是一個「Fully Autonomous Drive」(實在被旁邊大量汽車的車燈閃花了眼)。

Drive ai的「立命之本」:深度學習

實際上,這雖然是一次Drive.ai在業內樹立威信的重要里程碑,但這家新創公司的實力與影響力從2015年便開始顯露出來。

Drive.ai創辦人們曾經的身份是史丹佛大學的AI研究員,在深度學習開發領域極有發言權。

但是,這些精通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專家們卻在2015年離開了史丹佛,組成了Drive.ai的核心團隊。

自動駕駛 2.PNG
36氪

當然,你從這家公司的名字也能看出來,AI(人工智慧)是其最大的「殺手鐧」。早在2016年3月一次接受MIT採訪時,機器人專家,同樣也是創辦人之一的Carol Reiley就透露過,公司正在基於深度學習,開發一套精密的自動駕駛系統,而這套系統最終會被賣給汽車製造商:

「我們意識到了深度學習在駕駛領域的驚人潛力,如果應用得當,它將改變整個世界。這將是一種全新的由資料驅動、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駕駛方式。」

當然,如果你沒有錯過Drive.ai在去年8月召開的那次詳盡的說明會,你便會瞭解到,公司一直在利用深度學習與神經網路來「教導」自動駕駛系統。

一直以來,Drive.ai不僅使用上述技術識別與檢測四周障礙物,還利用它們對車輛的「決策能力」進行訓練,並讓汽車與駕駛員及乘客進行溝通。(目前,汽車的交互能力與「自動駕駛」能力同等重要)。

Reiley認為,Drive.ai與很多同類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最大的不同,便是軟體的「深度學習能力」: 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最難的地方就是怎樣處理一些極端場景,譬如雪天及雨天。

很多公司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這些特定規則寫進程式」。但深度學習(Drive.ai)卻需要在完全掌握資料後,再去學習。這就有點類似於人類的學習方式——先學典型的案例,然後再自主學習形成一套理念。

自動駕駛 3.PNG
36氪

顯然,根據Drive.ai的說法,公司獨有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在處理資訊的同時,還可以像人腦一樣進行決策。

之前我們已經在別的文章裡強調過, 決策 一直是自動駕駛難以突破的問題之一。但Drive.ai卻表示,深度學習已經能夠讓Drive.ai的汽車在應對各種具備挑戰性的環境迅速作出判斷。

目前,根據公司的描述,與Nvidia的系統一樣,Drive.ai的軟體已經在深度學習的幫助下實現了更多的自動駕駛功能,包括圖像識別以及運動軌跡的規劃與控制。

因此,兩年多來,從虛擬環境與封閉場地,再到公共道路與繁華市區,這個視頻儼然證明了Drive.ai 的汽車正在逐漸熟練掌握處理複雜路況的能力。

2016年4月,Drive.ai默默取走了加州頒佈的路測許可證,成為了全球第13家獲得許可的相關企業。此後的時間裡,公司又悄然無聲地挖走了Google等大型企業的幾位原演算法工程師……

但即便如此,在公開這份影片之前,Drive.ai的表現一直都比較低調。而Reiley也曾謙虛地表示,要想實現高度自動駕駛,還要付出太多努力:

「我們還需要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精力。對於自動駕駛來說,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Drive.ai目前比較在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以半透明的方式(半公開)測試深度學習系統。預期太高或許會產生不好的效果。」

但這一次公開影片,Drive.ai卻一反常態,高調秀起了自己的技術實力。或許,對於一家只融過一輪資金(1200萬美元)的創業公司來說,時機已到。

首席執行長Sameep Tandon更是發表了一份聲明:
「今天我們發表了第一部公開影片,完全展現了Drive.ai團隊高明的自駕技術。在影片中,你將會看到我們的系統如何在市區道路中進行導航。它不僅能在白天執行任務,也能在雨夜中讓汽車在無人狀態下行駛。而這些場景其實是司機每天都要面對的情況。

任何成功的自駕技術都需要有能力處理各式各樣、難以預測的情況,並應對不同的路面條件。但在今日,我想說,只有少數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做到。」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宇多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