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Facebook關了200家VR體驗店,泡沫破滅後VR回歸理性

36氪 2017-02-11
Facebook關了200家VR體驗店,泡沫破滅後VR回歸理性
36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VR體驗店無法帶動硬體銷售,成本壓力之下陸續關閉,實屬正常。

要體驗虛擬實境的魅力,最好的方式應該就是去VR體驗店了。不過在整個VR產業開始降溫之時,體驗店的日子也不好過。

據外媒消息,Facebook本週三關閉了200家Oculus Rift線下體驗店,差不多砍掉了在全美開設的500家體驗店的40%。而官方給出的回應是 季節性調整(seasonal changes)

所謂的季節性調整,實際上就是官方委婉的說辭,背後原因其實是體驗店銷售表現不佳。多名Best Buy工作人員向Business Insider透露,有些Oculus Rift體驗店甚至連續幾天都不會有一個消費者來體驗demo,所以關閉了也毫不稀奇。

作為三大頭顯之一,Oculus Rift體驗店遇冷,其中具體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消費者對於體驗Oculus Rift並不怎麼感興趣,也有人反應是軟體問題,還有消息稱是Best Buy方面在行銷推廣上的力度不夠大,沒有吸引到消費者來體驗頭顯。比如,CNET編輯Sean Hollister就提到,每次去Best Buy的Rift體驗店,都不知道怎麼使用那些笨重的頭顯,也沒有工作人員加以指導。

另一方面,這跟整個VR產業的降溫有關。對於VR頭顯來說,最好的體驗依舊是在VR體驗店內,令人滿意的體驗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關鍵。不過,VR體驗店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了。起初5月份Oculus Rift在Best Buy開了48家體驗店,緊接著在2016年下半年擴展到了500家,但是體驗者寥寥無幾。

消費者對於VR頭顯的熱情似乎也有所減退,這一點在從銷量的變化中可以窺見。

VR 2.JPG
36氪

在2016年,整個VR頭顯市場的銷量比較慘澹,幾大頭顯銷量都低於預期,市場研究公司Super Data甚至稱VR頭顯基本上是2016年黑五購物季的最大輸家。2016年底,Super Data發表研究報告稱,2016年全球VR頭顯預計銷量630萬台,在幾大主要頭顯中,三星Gear VR銷量估計為451萬台,索尼PlayStation VR估計75萬台(而之前Super Data已經將預期從200萬台下調至100萬台),HTC Vive是42萬,Google Daydream為26萬,Oculus Rift墊底,預計24萬。

其實VR廠家開設體驗店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VR頭顯,體驗本身是免費的,並不指望靠這個盈利。但這種策略,消費者似乎並不願買帳。Best Buy的工作人員表示,一家體驗店大概只會在重要節假日賣出幾台頭顯,然後就無人問津了。

非營利的官方授權體驗店尚且門庭冷清,2016年在VR資本泡沫中冒出來盈利性質的VR體驗店,情況自然也不妙。預期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景象並沒有出現,倒閉、虧損反而成為了VR體驗店們的關鍵字。

據《中國VR體驗店經營現狀白皮書》資料顯示,2016年能實現盈利的VR體驗店不足三成,純粹做體驗店的能盈利的更少,因此經營者會用餐飲或者其他娛樂服務來平衡發展。而52%的VR體驗店只有一到兩成的回頭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數玩家對於VR技術並不很瞭解,因此體驗都還是試探性的。國內大多數VR體驗店都缺乏與大平臺的合作,因此在宣傳上力度不夠,很多消費者更多是受到了免費體驗的吸引,但真正產生興趣的寥寥無幾。

另外,VR在內容上依舊缺乏創新,大多都是一次性體驗,沒有多少用戶黏著。遊戲現在只有demo,交互性還不夠,對於只體驗了一兩次VR的用戶來說很難形成黏著。而VR成人視頻在許多地方仍受限。此外,價格的昂貴、不夠高的性價比也是導致消費者止步的原因。

在消費者熱情漸漸消退之時,整個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又進一步降低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很多店主受到了VR體驗店狂熱現象的影響,還沒做好市場調查,就一頭紮了進去。與關店潮同時出現的還有開店潮。

對於Facebook的Oculus Rift這一類的VR體驗店來說,體驗店無法帶動硬體設備的銷售,成本不斷提高,關店實屬正常。而對於以VR體驗盈利的體驗店,整個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好,場地、設備投入資金過高,但經營狀況慘澹,虧損在所難免。

而目前VR的尷尬之處就在於,在產品上的大量資本投入還沒有完全轉換成消費,在VR內容上的欠缺也使得用戶漸漸失去興趣,繼續加大投入也存在不少的風險。在整個產業轉向理性之時,VR體驗店所面臨的艱難處境也在預料之中。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肖芸芸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