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100個經理人,看BenQ-Siemens合併

Bnext 數位時代 2005-07-15
100個經理人,看BenQ-Siemens合併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點評「李焜耀這個人」……
001 李鍾熙(工研院院長): 李焜耀總有個人獨到的熱情與見解,他能成功地將紫色BenQ推向國際,就說明了他有眼光、有膽識,勇於創新突破。

002 高次軒(友訊科技董事長): 只能用「欽佩」二字形容!一般擁有公司大部分股權的經營者,在害怕影響力被稀釋的情況下,很難有勇氣作出以小吃大的併購案。

003 盧宏鎰(智基創投顧問董事長): 世界有兩種領導人:一種是去做「對」的事的人,一種是做「容易做」的事的人,顯然李焜耀是第一種。當聯想併購IBM PC部門贏得同仇敵愾,台灣是不是該多給KY一點掌聲?

004 陳良基(工研院電子所所長): 近距離觀察,覺得他是個很勇敢,知人善任的指揮官,他對新領域、新知識、新格局,有超強學習心和企圖心,。

005 吳惠瑜(威盛電子業務副總經理): 台灣科技界最有霸氣的兩個人,一是鴻海郭台銘,二就是李焜耀了,沒有什麼事情擋得住他,他們這一代IT人經歷過人生起伏和挫折,後勁強,眼前只有目標,全心前進。

006 楊應超(花旗環球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 KY是一個很西式的企業家,講究結果導向、做當行之事,這次行動讓人又驚又喜,再一次印證他的風格。

007 陳瑋倫(中信證券研究部經理): 富貴險中求,李焜耀可說是策略的先鋒者,但也是一個深謀遠慮、比其他人都看得要遠的領導者。

008 黃宣登(太平洋投顧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 李焜耀強勢領導,不同於施振榮,特立獨行,但卻非常具有個人魅力,從宏碁分出來之後,就把明基代工跟品牌雙路線的定位明確清楚,可看出一二。

009 曾慶忠(喬篷科技新竹分公司協理): 如同孔明取荊州,為蜀漢奠立逐鹿中原之基礎,李焜耀為明基搶下逐鹿3C的最佳戰略點,不撓的折衝,過人的膽識,關鍵的出手,他更像是位策略執行家。

010 姜豐年(新浪網董事長): 我和李焜耀很熟也很好,也共同投資許多事業,因此不便對此事多做評論,不過我抱持十分正面態度,根據我對他的了解,他的任何決定都是經過慎密的思維。

011 黃鴻模(文叢科技總經理): 他是個敢賭敢衝的人,過去他不少決策都做得很危險,不過到目前為止也都安然度過,這次買西門子的合併案,雖然是個很大膽的jump,看起來還OK,像CNN就花了半個小時介紹明基。

012 陳彥松(奇美電子財務經理): 再次証明他是一個走自己路的企業家,特別是當手機代工走向了微利化及大者恆大,成功與否是另外一件事,該行所當行之事,才是產業領導者的擔當。

013 張忠本(前中華開發銀行副總經理、現任聚頂科技董事長): 李焜耀公司還沒有上市前,我們就投資他,這麼多年下來,他走的每一步都充滿遠見,這次併西門子是他知道沒有全球前五大根本就不用玩了,他不只是行動者,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

014 陳維德(研傳通訊總經理): 這件事情換成別人,鐵定失敗,就我過去跟李焜耀共事的經驗,他執行力很強,敏感度又高,會有這樣的判斷、下這樣的決定,一定是夠把握,才會這麼做。

015 洪修遠(國泰投信投資研究部基金經理人): 敢衝敢拼、充滿了「正面」思考與想法,就是對李焜耀最好的形容。與鴻海郭台銘相比,他更願意釋放出權力給管理主管,並接受意見。

016 郭勵弘(中國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經研部長): 這種國際併購案相當專業,局外人很難掌握勝敗關鍵,但是我覺得李焜耀是一個相當有步驟的人,先在國內開展業務,再進一步走向全球,這個併購案比聯想併IBM還慎重

017 諶言(第一富蘭克林投信國內基金經理人): 離開宏碁這一路的決策來看,他把明基跟友達都經營的很成功,是一個非常積極、企圖心非常旺盛的人,而讓西門子拿錢出來給明基併購,就比聯想買IBM的模式還要來的漂亮。

018 林瑞玲(寶來投信平衡基金經理人): 從離開宏碁創辦明基,合併聯友跟達碁兩家面板廠,到決定從代工走向品牌,他不優柔寡斷,堅持走出自己的路,這都是李焜耀具有前瞻性的決策。

★點評「併購決策」……

019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 這次是天時、地利與人和,機會可遇不可求,雖然西門子因為營運模式導致嚴重虧損,但明基國際化程度夠深,而且已有可獲利的營運模式,西門子也允諾再給予資金上的協助──絕對有勝算。

020 陳瑞聰(仁寶電腦總經理): 手機產業很難做,整併風潮會持續,仁寶集團就在進行行動通訊產品與華寶通訊的整合,相當敬佩KY的勇氣,此舉將快速拉升國內組裝廠的手機出貨量,且提升全球市占率,若成功,他將是英雄。

021 林蔚山(大同公司總經理): 手機市場仍有很大成長空間,台灣的研發設計人才又已到位,後進者如明基以購併知名品牌來切入市場,是good strategy;就像當初Sony承接了Ericsson手機部門後相得益彰,是一樣的道理。

022 陳清文(拓樸產業研究所所長): 包括鴻海、華碩、或廣達,都有做品牌的意圖,那就要有跟消費端很接近的產品,其中手機是拳頭產品,相對PC在全球市占率超過七成,台灣手機出貨量不過10%,這個決定雖冒險,應正面看待。

023 駱捷中(光寶技術長): 手機已是很微利的市場,現在很多手機代工報價,一支只有三到四十美元,業界進行整合及退出是必然的事,台灣應該去思考,如何找到一個可以深耕技術的產業,而不是整天自己人在砍價搶訂單。

024 邱文仁(104人力銀行品牌總監): 明基透過「共有品牌」站上「世界舞台」,將對本身世界級品牌形象大有提升,明基透過這次的收購行動,可說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優勢,立即提升技術競爭力。

025 謝勤益(DisplayResearch 總經理): 明基跟西門子的交易,雖然是手機的部份,但我們也別忘了,明基還對顯示器及液晶電視這兩個市場也都很積極,歐洲對於新品牌接受度相對也高,再透過西門子原有的基礎,可以發揮不錯的效應。

026 黃維德(IBM 個人電腦事業群總經理): 一、兩年前我來看這件事,一定不會有太深刻的感覺,可是歷經跟聯想合併的過程,我很能感受到明基的心情,很明顯的,大家都要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特別是對亞洲公司而言,一定要往外走。

027 曹志堅(IDC 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 明基在手機市場努力這麼多年,還是無法進入全球前十名,可是合併後,馬上就躍升成第六名,也許一時之間還無法進入最後決賽,至少拿到一張入場券,有機會可以跟三星及LG,拼奪亞洲第一。

028 張懷宇(NetApp台灣區總經理): 李焜耀在市場上的作風一向很衝,這次明基大膽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就是希望以西門子故有的實力,來快速加強明基國際品牌知名度;唯一令人擔憂的是明基是否有足夠人才。

029 陳信宏(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大陸科技業對於併購的動作更為積極,台灣科技業要邁向高附加價值以及國際化,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是個不錯的開始,藉此可掌握手機的核心技術以及西門子的品牌優勢。

030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農業學中有一種「接枝」的做法,透過接枝,植物一樣能開花結果,相對的一個品牌要瞬間成長壯大,並不一定要從零開始著手,透過併購,可以讓企業快速成長與國際接軌。

031 張旭伯(台灣東芝電子業務經理): 對於之前都在虧錢的雙方而言,應該都是滿不錯的交易。對明基的好處在於技術移轉,尤其是3G手機的製程中,專利權的成本大約占3%,和其他台灣業者比起來,以後明基可享盡專利優勢。

032 鄭正雄(艾銳辦公家具總經理): 有企圖心的企業必須以全球化的視野和佈局,來面對市場的競爭,單打獨鬥通常要花很多時間,海外購併將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最快速的策略,唯有品牌及通路,才能為企業創造出較高的附加價值。

033 王士俊(西屹設計公司總監、2004年iF設計大獎得主): 品牌離不開製造、製造離不開品牌,我雖然不認識李焜耀,但是我在這個案子上看見他讓品牌和製造之間,找到一個台灣公司可以走向全球的方向,這是走向「品牌加上製造」的「正向」依存關係。

034 吳淑婷(摩根富林明投信副總經理): 在手機產業的併購案中,鴻海買下摩托羅拉墨西哥廠是「Save money to make money」,但是明基此舉則是「Spend money to make money」,李焜耀買下國際品牌的決策,完全可以理解。
035 莊大衛(威知資訊產品行銷部專案主任): 這個合併對雙方而言都有互補加乘的效果。這幾年BenQ致力耕耘品牌,手機、MP3產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層次上,當然需要西門子填補進步空間。

036 黃逸松(英特爾亞太行銷技術總監): 明基前陣子產品開發況狀不理想,但最近又重新找到動能,頻頻推出有競爭力的新機種。買下西門子行動電話部門後,挑戰變大,但是長遠來說,對明基和對台灣都是件好事。

037 諶添錫(揚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建立品牌和通路,是許多業者朝思暮想又不敢輕易嘗試的道路,大部分業者身陷ODM的循環洪流,將廠房移往大陸繼續尋求低製造成本的優勢,因此只能說明基夠大膽。(整理=龐文真)
038 黃河明(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 單是在國際媒體曝光,就是很好的效應,過去代工廠不用思考到底要做那些事,因為客戶會告訴你,但品牌凡事要自己摸索,不論成功或失敗,明基都學到了過去沒有的經驗。

039 陳文龍(浩漢設計公司總經理): 東西文化的碰撞,一定會「一加一大於二」,西門子在工業設計上的水準很強,只是過去忽略市場面,新明基只要策略運用得宜,把主導性確立,未來很值得期待。

040 郭大經(華矽半導體總經理): 筆記型電腦的時代已過,手機絕對是下一波的主角,過去台灣要進入這一塊不容易,碰到機會當然要趕快抓住。只是這麼大的國際併購,都是明基自己單打獨鬥,太孤單。

041 吳聖揚(閎暉總經理): 品牌本來就是台灣科技產業最該做的事。明基從手機發展品牌相當具有前景,而手機上的各種研發應用,未來也可以運用到明基其他產品,是具有綜效的策略選擇。

042 謝文雄(群益投信創新科技基金經理人): 這個併購看來是「各取所需」,明基會拿到五千萬支的訂單,西門子透過明基擅長的cost down也能重整營運。不過明基不能太樂觀,要趕緊跟上time to market的競爭速度。

043 李熙偉(達智科技經理): 對台灣這種淺碟型經濟來說,併購西門子似乎是BenQ唯一能走的路。這個機會它非把握不可,因為我們不要還有別人在等,一消一長,產業面貌可又大不同。

044 林宗賢(德盛科技大壩基金經理人): 當明基決定擴充自有品牌時,在代工業務上損失了很多客戶,因此明基沒有回頭路。李焜耀採取單打獨鬥的方式非常辛苦,接下來則必須小心面對整合過程中會帶來的紛爭。

045 林志佳(鴻亞光電經理): 手機已經是個成熟產業,全球市場即將進入整併階段,他今天不買西門子這個部門,再過幾年可能就是明基賣給人家,所以當然是買下來搶市占率,未來才有機會。

046 石清澤(偉聯通科技董事長): 西門子品牌的附加價值高,再加上晶片專利權的利多,因此無論明基未來要在歐洲、南美、大陸市場發展,這次併購都是很好的投資。我非常看好合併後的未來。

047 林蒲英(瞻博網路總經理): 這次併購突顯出兩個趨勢,即亞洲地區的IT領域不斷成長,和企業不斷利用併購方式作為擴張的方法。正確經營的併購策略,可以快速提昇企業的實力。

048 宋協豐(Double A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品牌,明基購併西門子是不得不的策略考量,透過購併品牌,可以縮短打造品牌的時間,還能得到包括人才與研發技術。

049 鄭永健(威盛電子中國區副總經理): 明基還是不脫承襲施振榮先生宏碁時代的「創」品牌的想法,台灣過去在資訊產業的基本技術工夫已經做得很不錯,可是國際行銷的經驗很薄弱,透過購併,是最快的學習方式。

★點評「併購風險」……

050 吳世雄(微軟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 產業界購併失敗的例子,遠比成功的多很多,併購失敗的原因,往往都在於策略上只想到彼此能得到的好處,卻忘了在客戶眼中,更關心的是新公司創造了什麼不一樣的價值。

051 凡灼基(Anssi Vanjoki,諾基亞執行副總經理暨多媒體部門總經理): 西門子手機部門有一些問題,加上明基的手機品牌發展未如預期,因此這次併購案可說是「一個大問題,碰上另一個大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兩隻火雞,還是生不出一隻老鷹」。

052 李宗元(富士通全錄台灣區總經理): 在明基與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這件事上,是帶有高度風險的,明基目前做其它品牌的手機代工,在併購後將會對代工業務有影響,這是李焜耀必須面臨的問題。

053 潘泰吉(大同公司多媒體通訊事業部處長): 李焜耀的決定讓國內企業有這個機會能管理國際品牌,這是非常勇敢的舉動;不過明基的當務之急是要趕快成立專責併購的小組,因為許多後續問題,在合併後才開始。

054 陳睿緒(友訊科技財務長): 品牌是一種具有排它性的資產,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樣的合併動作到底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正面效應,還是一減一小於零的負面效應,很難說。

055 邱天元(台灣愛普生幕僚長): 「名牌」讓顧客知道公司在賣某樣產品;而到了「品牌」階段,則是產品去選擇顧客。明基目前發展到「名牌」階段,未來還必須讓產品結合「意義」,才能發展成全球品牌。

056 汪志謙(合勤科技行銷總監): 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這條路,可以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艱鉅的」這句話來形容。我覺得明基做品牌還沒有找到利基點,讓消費只有認識度,而沒有喜好度,這個情況是不太樂觀的。

057 劉培盛(荷銀高科技基金經理人): 明基想做全球品牌的企圖心很好,但是在手機跟電腦等接近消費者端的產品成功的案例很少,李焜耀選擇從歐洲區域市場著手是對的,不過戰線拉得很長,充滿變數。

058 許茂雄(亞太日立計測副理): 儘管李焜耀很有冒險精神,不過在這個手機併購案上,看起來是有點衝過頭,因為手機已經是個微利產業,愈買只是把公司的規模撐愈大,看不出來對獲利的幫助在哪理。

059 蔡元溥(保飆財經網執行長): 大家看明基,一直都有一種「品牌走在產品前面」的感覺,但3C電子產品還不到可以只靠品牌來領導銷售,產品的口碑還不夠強的時候,過度操作品牌聲勢,反而可能是傷害。

060 田克杰(摩根富林明大歐洲基金經理人): 李焜耀必須在品牌和代工之間做好抉擇,他的策略看起來像是只是要生產技術和設計能力,重心放在品牌,但是做品牌是否能夠承受前三大的競爭,則需要時間和金錢。

061 林洋洋(威達電集團代理發言人): 挑戰才剛開始,兩個公司的結合,往往最能考驗出企業文化的耐力,以及內部人才的信心與忠誠度。這將會是一場備受全球觀察與學習的賭注 。

062 林育中(茂德科技營運發展本部副總經理): 併購這種策略,其實就是將「時間」的問題,轉化成「文化」的問題。茂德過去也與德國企業英飛凌合作過,深刻感受到德國工會的力量,所以明基在協調時,必須特別小心。

063 陳禧冠(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執行與設計總監): 這可能是「一加一不等於二」的例子,尤其是西門子手機因產品識別不清楚而虧損連連,明基的狀況也類似,兩家公司合併,實在看不出要如何讓合併後的虧損風險反敗為勝。

064 王穎琪(香港商萬寶龍行銷企劃暨商務禮品部總監): 從目前已知的全球性品牌來看,無論是產品或是品牌本身,都有其「故事性」讓消費者認同。但目前卻看不出明基在這方面的操作,這將會是明基未來在品牌發展的一大挑戰

065 李昌益(馬自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李焜耀將面對種族與企業文化的雙重衝突,再加上年輕的明基還來不及培養出資深的國際經理人,如何管理已國際化多年的西門子手機部門,會是李焜耀最頭痛的問題。

066 李敦仁(歌林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明基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有大陸TCL併購法國阿爾卡特手機,最後因虧損太多而忍痛再賣出的前車之鑑,明基以小搏大雖勇氣可嘉,卻不得不萬分小心。

067 蔡昀達(國際投信金龍基金經理人): 手機已經步入成熟期,李焜耀的決定看似不得已,但是他的大膽策略還是令人欣賞,後續的整合將考驗李焜耀的度量,他有可能必須要像施振榮一樣,把管理的大權交給外國人。

068 秦裕真(iriver行銷經理): 這次國際性併購,對於想走入國際品牌舞台的明基而言,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許多,不過要如何在一定時間內盡快達到運行順暢、發揮最大綜效,還留有嚴峻問號。

069 江義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執行長): 如何能夠把西門子的專業及技術人才,與明基的工業設計及在亞洲的知名度做好整合,牽涉到文化、語言、地理的差異,以及難度本來就很高的品牌、技術與設計各方面的協調。

070 徐寶旺(惠普台灣分公司市場開發經理): 關鍵在於明基是否能極大化西門子的品牌效應,是否成功取得西門子的技術。西門子的3G核心專利是明基未來競爭的關鍵,端看它是否能迅速從西門子此優勢跟上其他大廠腳步。

071 呂威徹(菁山科技總經理): 接下來要面對資金和管理的問題。德國人向來自傲,做事很死腦筋,不可能像台灣人願意賣命,就看李焜耀是要找人幫他管,還是要自己去衝撞一番。

072 黃世洽(匯豐中華投信副總經理): 明基的生產技術已經到頂峰,但是在自有品牌的路上需要承擔摩合期文化衝突、人員流失的風險,儘管成功機率現在看起來只有50%,但只要整合成功,就會得到一倍以上的成果。

073 郭特利(奧圖碼科技全球副總): 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引起國際間的震撼,就是因為IBM是一個Leading Brand。台灣品牌要如何從以往Cheap Brand變成Leading Brand,是大家都要面對的問題。

074 梁念堅(摩托羅拉亞太區總裁): 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摩托羅拉也剛宣布收購英國Sendo公司的專利以及研發單位,未來只要有利於摩托羅拉手機產品的發展效益,我們也會評估併購台灣的手機相關廠商。

075 吳韶卿(趨勢科技技術行銷部協理): 合併之後人才管理需考量東西方文化差異,將會是項挑戰。西歐國家員工對福利很要求,要求加工時也不易配合。整體而言,李焜耀的這個決定雖然有其風險性,但還算正確。

076 林義凱(智邦科技行銷總監): 以明基連續兩年入選國際十大台灣品牌的實力,李焜耀已經具有經營品牌的成功經驗,再加上西門子在歐洲的品牌佈局,如果能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相信明基的品牌價值會大幅提昇。

077 陳敬宏(台灣惠普個人系統事業群總經理): 「員工認同」會是最大的挑戰,我們當年跟康柏合併,就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把整個情況穩定下來,所以明基跟西門子更要去思考如何讓一加一能大於二,而不是負分的效果。

078 洪敏昌(普騰公司董事長): 經營全球性品牌,光是行銷費用,每年至少需要三到五億美元,另外還要投入數百億台幣在形象、通路以及售後服務上,三到五年才能見到效果。明基未來的道路會非常辛苦。

★點評「明基與台灣品牌」……

079 丘立全(趨勢科技台灣區總經理): 這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台灣過去做國際行銷都是土法鍊鋼,明基與西門子共同合作,無形之中也為台灣國際行銷累積更多的人才及經驗。

080 林宗樑(華碩聯合科技副總經理): 從台灣手機市場的表現,不論是華碩或是明基的品牌,近來都有不錯的成長,可見對消費者來說,已經對台灣品牌的產品有一定的認同,未來發揮空間可以期待。

081 劉慶東(宏達國際OEM營運部副總經理): 這是華人發展全球性手機品牌的第一步,對明基而言,買下西門子手機事業僅僅是第一步。未來明基還有很大的挑戰,需要更多努力。

082 林群(光寶財務長): 西門子這個案子很多公司都有接觸,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考量,不外乎是從財務與策略的觀點。重視獲利是主軸,但我很祝福明基能成功,因為這能帶動台灣產業另一波成長。

083 沈明坤(Agere台灣區總經理): 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證明台灣有能力走向國際化,也證明未來的併購浪潮,亞洲廠商將扮演主導角色,而不再處於被動地位。

084 薛文珍(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 我認為李焜耀指出了一個極可能成為大趨勢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品牌塑造需要深入了解目標消費者及其代表的文化,更要不斷創新,快速引入世界上尖端的腦力與創意。

085 蔡榮騰(台達電子企業開發總經理): 併購西門子需要很大的決心,台灣其它企業也抱持期待的態度。台灣電子產業多以代工為主,我們也希望華人能在在手機品牌中占一席之地。我衷心希望明基的品牌之路能夠成功。

086 葉緯(台灣IBM系統事業處總經理): 這是一個戰略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策略。併購只是進入全球化的一種方式,過去台灣在製造端已經全球化,現在明基則是示範從品牌端全球化的模式。

087 江敏郎(台灣希捷總經理): 國外許多廠商、特別是歐美業者已經認為,明基是一家歐洲企業,這可以證明明基在過去十年已經成功走出台灣,加上他們的經營團隊,經歷大小不同的併購案,我看好他們的後勢。

088 江守國(全球領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這是一場強化核心能力、挑戰世界前三大、以及合併國際級企業的創舉。明基毫不畏懼地面對ODM客戶的流失危機,對於品牌與核心能力再突破的企圖心,令人激賞。

089 鄧學中(品東西執行長): 明基帶給許多經營品牌的人相當大的鼓舞,讓更多人重視「品牌」這件事,去重新思考生活、美感的重要,然而品牌經營需要花時間,而「時間」對企業而言,通常是種壓力。

090 陳立白(威剛科技董事長): 李焜耀用小資本的明基吃下西門子,的確是勇氣可嘉,我很佩服他的膽識,也佩服他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他決心讓明基這個品牌走出台灣的用心,已成為典範。

091 左元淮(茂迪總經理): 這是一個賭博,但我覺得是個好的賭博。雖然必須冒著風險,但明基可以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他們的品牌推到世界,完成許多人的夢想。我佩服李焜耀的膽識。

092 陳石城(神達電腦副總經理): 神達早年有做過品牌,後來轉型做代工,這兩年才又開始小規模地投入品牌,所明基能這樣下定決心做品牌,我們相當敬佩。

093 葉順發(索尼愛立信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併購決定相當大膽而創新,但跟當初愛立信與新力手機部門合併,是不一樣的模式,不過我祝福李焜耀,希望明基能開創出台灣人自己的品牌。

094 高榮新(博通Broadcom台灣研發中心總經理): 過去台灣廠商都是關起門來做事,只負責為大廠代工生產,沒有利用「品牌」這項武器,延續企業的生命力。今天明基利用這個機會搶進全球手機市場,企圖心令人欣慰。

095 劉龍龍(翔威國際總經理): 明基當初成立時有很多分家風雨,不過它的企圖心以及成績,大家有目共睹。硬體品牌如果成功在國際間打出知名度,一定能夠間接帶動國內軟體產業發展。

096 李政宜(華碩電腦研發處工業設計課主任): 目前大家討論的焦點,都是說明基可以從西門子那學到或拿到什麼,與其從誰得利多少來評論,更應該關心如何透過共存的關係,發展出新的競爭力。

097 周光仁(超微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我跟KY其實不是很熟,但我欣賞他的魄力,並且非常尊敬他,能夠在一片不看好的環境中,做出這樣的決定,這個併購案是台灣科技產業重要的一步,值得每個人都好好記上一筆。

098 潘建成(群聯電子董事長): 看到李焜耀可以從台灣出發,打造一個國際性的品牌,真的讓人非常尊敬與佩服。外界有很多不看好的聲音,但是,成功之前都是孤獨的,我相信明基應該有本事面對。

099 鄭運鵬(資訊科技委員會立委): 對明基來說,最壞的狀況可能賠掉「品牌」;以西門子來說,最壞的狀況可能損失「資金」,但對台灣卻是好事:擴充了自有品牌的實力,也證明了台灣科技產業與國際合作的能力。

100 吳振生(北電網絡臺灣區總經理): 過去台灣電子產業靠著自己的力量,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當全球化浪潮來襲時,台灣也成為國際大廠的攻擊目標。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代表台灣也有能力反攻出去。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