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持續蔓延,這一次被波及的是智慧型穿戴裝置市場。
上周,根據國外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消息,穿戴式裝置第一股Fitbit,即將收購它的競爭對手,智慧型手錶製造商Pebble。
The Information對這則消息似乎很是篤定,披露了不少關鍵信息,比如:
1、Fitbit並購Pebble的金額「很小」;
2、並購交易完成後,Pebble及其產品即將退出市場;
3、Fitbit會吸收包括智慧財產權和軟體在內的Pebble資產。
雖然暫時並未得到兩家智慧型手錶廠商的回應,但是Fitbit這個時候收購競爭對手Pebble也不難理解。
今年3月,Pebble就宣佈裁員40人,雖然這個人數看起來不多,但是當時已經占了Pebble員工數量的25%,就在宣佈裁員之前八個月里,Pebble一共完成了2600萬美元的募資。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Pebble 自2009 年創立,已經總計拿到了 5881 萬美元募資和借款。
Pebble作為最早一批進入智慧型手錶市場的創業公司,旗下設備主要以健身和健康等輔助功能為主要賣點,2015年Pebble剛剛實現了100萬塊智慧型手錶的銷售里程碑。
可以說Pebble也算是享受到了智慧型穿戴裝置的第一波紅利。
於是,就在2015年Pebble大紅大紫時,手錶大廠 Citizen 有意出價 7 億4000萬美元收購 Pebble,同樣在 2016 年 Pebble 2 新產品上線前,Intel 也曾出價 7000 萬美元收購 Pebble。
如今,根據The Information援引消息人士稱,這次Fitbit預計以 3400萬美元至4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 Pebble。
可以看出,這個價格比 Pebble 以往的幾個收購邀約都低得多,一方面反映出Pebble的瓶頸,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整個智慧型手錶行業的持續衰敗。
根據今年10月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錶市場急劇萎縮,總銷量僅為270萬只,較去年同期的560萬只下降51.6%。
其中,第三季蘋果手錶的全球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71%降至41%,銷量同比下降近72%,降幅之大僅次於聯想的73.3%,而Pebble的降幅雖然排在蘋果、聯想之後,但也高達54.1%。
Fitbit如果把競爭對手Pebble收購了,Jawbone怎麼辦?
智慧型手錶大市場環境的萎縮,加上Pebble本身又缺乏自主造血的能力,一旦陷入財務運轉不靈的境地,被收購也顯得順其自然了。
對於這次的收購方Fitbit來說,2015年6月18日上市時,當天收盤Fitbit股價報29.87美元,較20美元發行價大漲49.35%,公司估值達62億美元。但是好景不長,之後Fitbit股價一度下跌,如今已經跌到8.14美元。
當然,目前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在困擾著它,那就是Fitbit整體凈利潤率只有3%,但是今年以來成本缺大幅上升105%。可以想見,在失去了收入的快速增長之後,公司未來盈利情況堪虞。
於是,自救難題擺在 Fitbit 面前,Pebble成為一個可選擇的對象,而兩者結合也被看作是寒冬里抱團取暖的做法,但是即便互相取暖,是否就能夠輓回頹勢?另外,如果你們兩個抱團了,Jawbone該怎麼辦?
Jawbone雖然並沒有上市,但也曾是穿戴式裝置領域的明星之一,所募集的資金近10億美金,估值一度超過30億美金,並且與Fitbit可謂是死敵。
但兩者的狀況都不怎麼樣,今年8月就有消息稱Jawbone近幾個月正在與至少1家硬體廠商接觸,討論出售的可能。同樣在8月份,Jawbone的主要貸款方、小股東貝萊德集團披露,對Jawbone的股份進行減記,價格下調至每股不到1美分,要知道最初可是以每股5.97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wbone股份。
在這些可穿戴廠商中,Jawbone可以說是鼻祖並不誇張,但其主打產品智慧型手環並沒有技術門檻,而且也沒有挖掘出用戶需求,銷量遠更不及Fitbit、小米和Apple Watch。
有意思的是,伴隨著銷量的下滑,眼看後起之秀Fitbit超車自己,Jawbone「眼紅了」,在去年5、6、7三個月中三次起訴最大的競爭對手 Fitbit ,意欲實現禁止 Fitbit 的運動手環及配件在美國的銷售,更加巧合的是,Jawbone的起訴恰好趕上了Fitbit上市前後的時間點,其用心昭然若揭啊。
也難怪,Jawbone誕生之初曾生產手機,藍牙耳機、再到音箱和運動手環,已經有16年歷史,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盈利,眼看被後來者超越,難免心有不甘。
但如今,互相拼殺已經不再流行,寒冬之下,怎樣自救,甚至抱團方能持續。假若Fitbit收購了競爭對手Pebble,Jawbone也是時候加快速度找退路了。
這個市場,失敗的不是某一個,而是整個廣泛意義上的穿戴設備市場,整個穿戴式裝置市場均面臨針對市場和用戶需求痛點,甚至是基礎性創新和提升實際價值的挑戰,並非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這麼簡單。這些痛點解決不了,不管抱團還是獨立發展,死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