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並不是一夜暴富的生意,懷揣一夜暴富心態的創業者,也不可能打造一家偉大的公司,更別提什麼要改變世界。雖然科技行業在過去幾十年孕育出了微軟、Google和 Facebook,但是一個應該被反復強調卻討論極少的問題是:創業失敗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高的。
當所有人都在尋找下一個「風口」,都在討論如何把公司做成下一個「獨角獸」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討論一下,當一家創業公司在面臨失敗的時候,創始人要怎麼做。尤其是在「資本寒冬」來臨之際,今天風光無限的創業公司,明天就可能成了估值大跳水的「泡沫」。
今年八月,曾經受到業界追捧的摩托車 AR 頭盔公司 Skully 宣佈破產,有媒體指出,創始人在募資成功後大肆揮霍,用公司的錢購買豪車,為自己的環球旅游埋單,甚至還有不菲的脫衣舞女服務。如今 Skully 已經在破產清算,但是創始人一走了之。真是瀟灑。
同樣是在八月,另外一個科技創業公司的醜聞發生在 WrkRiot 公司身上,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均曝光了該公司創始人的醜態。被稱為是「史上最醜惡的創業公司」,WrkRoit 的創始人竟然找員工借錢發工資,仿造假的薪資支票。
越是在創業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的時候,創始人的問題就越凸顯。但是受影響最大的,卻是創業公司的客戶。
創業公司 Zirtual 的項目是網路在線助理,這家公司為中小企業的管理人員提供付費的在線私人助理服務。但是 Zirtual 在關閉之後,僅僅是發郵件通知了自己的客戶,但是對於每個月花費上千美元使用 Zirtual 服務的客戶來說,如何在私人助理突然「罷工」不乾的情況下,讓工作能夠平穩過渡?
一位 Zirtual 的使用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描述了自己的經歷:她首先修改了授權給在線助理使用的密碼,又換了一個用於支付的新信用卡,之後挨個向自己的使用者發郵件—:這些人之前都是和她的「在線助理」直接聯系。
「我以後不想再使用創業公司的服務了,」她說,「這讓我看起來非常不專業。」
還有一個例子,創業公司 Mode Media 是一個部落格平臺,幫助廣告主安排向不同的部落格作者投放廣告。在這家公司倒閉之後,拖欠了大量作者的廣告費用。至於上文所提及的 Scully 公司,所有預訂了他們 AR 頭盔的顧客,掏的錢可能最終都會打了水漂。
「創業失敗的成本太低了,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好事情,但同樣也有糟糕的一面。」哈佛商學院教授 Shikhar Ghosh 這樣評論說,「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參與科技創業的人絡繹不絕。」
風投數據公司 CB Insights 追蹤了從 2009 年至 2010 年超過 1000 家拿到種子輪投資的創業公司,結果發現到 2015 年末,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鎖定了第二輪的募資,只有 22% 的公司實現了被收購或 IPO 上市,只有 1% 達到了 10 億美元的估值。
與此同時,那些正在經歷失敗的創業者,似乎並沒有像受到影響的公司員工或者使用者那樣,有任何特別大的損失。Ghosh 教授的研究表明,有 70% 到 75% 拿了風投錢的創業者不會在公司快倒閉時把錢還給投資者。
那麼錢都去哪了呢?只有創始人知道。
本文授權載自:虎嗅網,原文標題為<募資成功就揮霍?To VC的模式,投資人也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