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美國「支付市場」現狀分析令人意外:晶片卡和手機支付尚不流行

網易科技 2016-08-25
美國「支付市場」現狀分析令人意外:晶片卡和手機支付尚不流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者導讀:國外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文談到支付創新和美國的支付選擇問題。文章指出,當下的支付選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在美國,相對新型的行動支付並不流行,磁條卡向晶片卡的過渡也進展緩慢。相比輸入PIN碼,多數消費者仍然更喜歡用簽名來驗證交易。

隨著科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創新正在全球範圍滲透到各行各業,其中包括零售。對於涉及到金錢的活動,所涉的各方都會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的利益。

不管在線下的結賬台還是在線上,消費者如今擁有的支付選項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現金、信用卡、金融卡、手機支付、指紋辨別……對金融科技進步的擁抱,催生了一種安全概念,同時也減少了欺詐活動的發生。然而,鑒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的國家之間仍存在數字鴻溝,我們有必要思考在這方面規定哪些要求。

行動支付是下一件大事?

說到支付選項方面的進展,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那些上線之時便引起巨大關注的支付服務,如PayPal、Amazon Payments、Android Pay和Apple Pay。有業內人士也認為,行動支付是「下一件大事」。

但《紐約時報》今年早些時候報導稱,消費者並沒怎麼顯示出轉向行動支付的意願。該報導援引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調查稱,2015年透過手機完成的交易總額估計達到87億美元,在全年4.35萬億美元的店內銷售總額中僅僅占0.2%。另一份最新的市場研究報告也預計,到2024年,行動銷售市場的佔有率將只能達到38%。行動支付確實是下一件大事,只不過還要等很多年。

行動支付技術仍存在不少的發展障礙,從創新到基礎設施覆蓋問題。例如,全球有多少零售商(不管體量大小)配備支持行動支付的支付終端呢?不多。雖然目前還沒有詳盡的調查追蹤究竟有多少零售商接受行動支付,但有研究顯示,目前只有一半左右的美國零售商接受晶片卡支付,這實際上並非零售商的錯。說到底,支持晶片卡支付意味著要有最新的支付終端。如果零售商不接受晶片卡支付,那它也不大可能會支持行動支付。

另外,當前只有68%的美國人擁有智能手機。很顯然,不同於數字化程度很高的韓國和愛沙尼亞,美國還遠不具備以行動支付作為首要支付方式的條件。如果你想要研究一個數字化程度高和互聯網高度普及的國家,愛沙尼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毫無疑問,行動支付要比傳統的磁條卡更加安全。即便是沒什麼技術背景的不法分子,也能夠透過編程和部署側錄器來抓取消費者的信用卡數據,進而偽造卡片。

然而,透過推出和接受晶片卡(在美國另稱為EMV卡),信用卡發行機構和零售商在抗擊偽造信用卡行為上取得了進展。每當晶片卡插入支付終端,就會生成無法重複使用的唯一識別碼來完成交易。這使得偽造卡片變得幾無可能。

簽名比PIN碼更安全?

不過,美國向晶片卡的過渡遭遇了一大問題:相比輸入PIN碼,消費者仍然更喜歡用簽名來驗證交易。很難相信,他們會認為簽名會比PIN碼來得更加安全,更難被破解。

對於人們為什麼不喜歡PIN碼,業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例如,美國人無法再多記住一個PIN碼。也有人說,美國人很笨,因為幾乎任何其它發達國家的人一直都在用PIN碼來驗證信用卡交易,而美國人卻沒有。要是他們能夠記住車庫門密碼、ATM PIN碼、辦公室進入密碼或者智能手機解鎖密碼,那也應該能夠記住信用卡的PIN碼。

那究竟是什麼阻礙消費者的信用卡變得更加安全的呢?實際上部分的銀行和信用卡公司死活都不願意那麼做,因為那會損害到它們的利益。像Visa和MasterCard這樣的公司掌控了處理簽名交易的網路,而要求輸入PIN碼必然會增添在它們看來會危及其市場支配力的競爭。

蘋果等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也顯然認為像PIN碼這樣的數字密碼比指紋辨別更加安全。留心的話,你會發現當你重啟手機時,你需要輸入PIN碼,即便手機支持指紋辨別。如果你在應用上想要訪問帶有敏感材料的頁面,比如輸入Chase信用卡信息,你必須要輸入密碼。指紋辨別有時候能夠用於驗證你的身份,但像PIN碼這樣的密碼卻被認為要來得更加安全,這簡直違反直覺。

雖然行動支付、指紋辨別等創新終有一天可能會改變我們在數字時代保護消費者金融信息的方式,但我們不能忽略線上線上用戶當下的情況。

絶大多數的美國人在零售店結賬時會使用信用卡,短期內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發生變化。可惜的是,我們在保護消費者上做得不夠,儘管補救措施很簡單,而且在全球範圍被普遍採用。我們是時候給晶片卡配上PIN碼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了。

本篇圖文轉載自:網易科技,原文標題為〈 美國支付選擇現狀:晶片卡和手機支付尚不流行 〉,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刊出。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