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紐約時報》爆出,Uber在美的最大競爭對手Lyft正在尋求買家。目前,Lyft已經向蘋果、Amazon、Google、滴滴出行,甚至是「老對手」Uber提出過詢價請求,但皆告失敗。
據傳,Lyft的期望價格在90億美金以上。今年1月,Lyft完成最後一輪來自通用汽車10億美金融資的時候,出讓10%的股份,估值在55億美金左右。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已經表示,Uber最多給出20億美金的報價,而即使是這樣,他個人也不傾向收購,因為Uber與Lyft的交易一定無法避開美國嚴苛的反壟斷調查。
對此,Lyft的回覆是「財務狀況良好」,並擁有14億美金現金在手,可以獨立推進下一階段的戰略。目前,Lyft的營收還在創造新的記錄,從2014年到2015年,Lyft的營收實現了6倍的增長。
「Uber聲稱Lyft只值20億美元,這是對Lyft業務的抹黑與干擾。」Lyft這樣回應。
為何Lyft要賣?
事實上,Lyft已經很努力了,僅用了3年,它就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打車軟件。Lyft CEO約翰·齊默認為,「大家現在理解的移動共享出行,其實是Lyft開創的。」但作為行業「老二」的悲劇卻在於,無論如何努力,還是會跑得不夠快。它似乎想複製「優步中國」在中國市場的命運,但苦於無人接盤。
資料顯示,在今年年初獲得來自通用汽車的現金流資助後,Lyft有了與Uber打「補貼戰」的彈藥,並被通用汽車納入「自動駕駛汽車」開發的計劃中。但最大的bug不僅僅來自於資本,更是起點的差異。Lyft擁有的司機用戶實在和Uber差距太多,前者峰值用戶僅為1400萬,而後者已達6200萬。因此,Lyft無論如何無法與Uber「平起平坐」。
此外,由於同樣實行「燒錢」政策,Lyft也面對極高的運營成本之壓力:據傳,Lyft今年的車費流水將達到20億美金,而按照其每單抽佣20%來算,年營收額將在4億美金,但這其中絶大多將以獎勵的形式返還給用戶,因此,最後所賺無己。
再看看對手,早前Uber選擇將Uber的中國業務打包賣給滴滴出行,從而正式從中國戰場撤離,將更多彈藥轉移到美國市場。而Lyft和Uber共同的用戶則表示,「Lyft越來越不能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車價了,我可能還是會選擇Uber更多一些。」
為什麼賣不出去?
事實上,尋求收購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價錢談不攏」。
不僅是Uber嫌棄Lyft的報價,連它自己的投資方通用汽車的報價也被拒絶了。根據美國網站the information的消息,通用汽車曾在過去幾個月和Lyft溝通過收購事宜,通用提出的報價為55億美金,而似乎Lyft覺得能賣得更高,便作罷。
通用汽車認為,「OK,你可以選擇不用賣給我,那要找到人接盤的話,作為投資方我需要更高的溢價。」因此,Lyft的「身價」被越推越高,高到難以找到現成的「真愛」接盤。
接下去,Lyft在市場的發展前景普遍不被看好:
首先,老對手Uber已經從中國戰場轉移,結束了自己每年巨虧10億美金的尷尬,將全部精力放在力爭美國市場霸主之位。
其二,在戰略推進上,Lyft已經晚了一步。競爭對手Uber這邊早就開始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開發,而Lyft才剛剛開始。
第三,Lyft曾經是「反Uber聯盟」(在東南亞是Grab、印度是Ola、中國是滴滴)中的重要一員,滴滴曾對Lyft進行過投資,雙方也實現了共享用戶與軟件打通。但此後Uber與滴滴的合作卻讓Lyft處於更加尷尬的位置。在滴滴看來,在拉攏競爭對手中更加「兇猛」的一方似乎可以增加自己稱霸的可能性。最後,在這種「強強聯合」的局面下,Lyft智能眼睜睜看著滴滴「出軌」。
未來會怎樣發展?
滴滴很可怕,在過去的投資與合作中,滴滴透過Lyft實現了拖住了Uber在美國市場發展的作用,而在做大自己後,滴滴果斷和Uber達成了共識。這再次說了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滴滴背後的投資人Apple公司,更是一隻「神」一般的手。對於投資滴滴,tim cook曾表示,「對滴滴出行算是蘋果不太尋常的投資,這既是一項比較好的財務投資,也能讓蘋果學到很多拼車行業以及中國市場的情況。蘋果會繼續進行一些投資項目,不會很多,但是會持續關注市場上的機會,並且進行聰明的投資。」至於何時進行「聰明的投資」,想必蘋果心中早有一筆帳了吧。
最後,而對於「出行大戰」,我們的看法這是,「天下總會一統,黃袍亦可加身。」
本篇圖文轉載自:創業邦,原文標題為〈 大写的尴尬:Lyft想卖90亿刀,而Uber只给20亿!更恐怖的是还有老大哥在看着你! 〉,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