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IoT)早已不再是新詞了,而是成為一個大眾關注的領域。曾經有一位網友就點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以前看PC網路普及了,機會在手機行動網絡;現在看行動網路也普及了,下一個風口會是物聯網嗎?
華爾街專欄作者Christorepher Mims曾撰文指出,每個人都在等待物聯網時代,但其實它早已來臨,只是跟人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物聯網不僅僅是一堆有晶片的硬體設備加上連接一切的網路,也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物」,而是「服務」。
他進一步解釋道,物聯網時代的關鍵性應用都不是關於「物」的,而是以「服務」為核心,他舉出的例子包括Uber,SolarCity(太陽城),Comcast(康卡斯特)和Clorox(高樂氏)。他認為:
Uber和SolarCity很有趣,它們都是依靠更智能、更具連接性的產品或服務而盈利:對於Uber,其關鍵是司機手中的智慧型手機;對於SolarCity,它原來的商業模式是把電直接賣給顧客,而不是賣太陽能電板,因為這需要知道每家客戶的太陽能電板能生產多少電。
對於Comcast,可以從其佈局中窺知一二:2016年6月23日Comcast宣佈收Networks(一家建立於2014年的智慧型家居新創公司),而這家公司曾驕傲宣稱其產品是「替你做好」,而不是像其他家居系統那樣讓「你自己去做」。
Clorox:剛入局物聯網,新推出了支持Wi -Fi功能的「智慧型水壺」,可以自動清理自己的濾嘴。
不過Alphabet的Nest有所不同,它的智慧型溫度調節器和冒煙的鬧鈴一開始都是作為獨立的設備出售,而不是一個更大物聯網服務的一部分。而對於這些需求,Alphabet並沒有回應。
而Networks的營銷主管Letha McLaren曾說:
明白一點至關重要:很多人想要解決問題,但不想擔心一堆技術麻煩。
她透露,「如果將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叫做【自動化家居】,那人們會很喜歡這個概念,但是他們不會花錢買。可如果你將它稱為一種為【無憂主動式】服務的設備,並且和家居安全掛鉤,人們就會願意每個月花35-45美元購買這項服務。
文章中Christorepher分析道,當物聯網成為一種服務,消費者就不會再擔心各種零部件和技術問題,而商家對其產品和服務的定位也會更加明確。他指出,從「只是將自己的產品定位成一個智慧型連接的設備」,到「意識到它們只是整個服務中的一個要素」,這種轉換可以讓我們做出一個預測: 服務型企業將是物聯網下一個爆發的風口 。
他也列舉了其他一些人的觀點:
「你不會認為Uber是一堆連接起來的汽車,而是會把它看成一種服務。」Ajay Kulkarni, Iobeam(編者注:可以幫助產品製造商分析產品生成的數據)的CEO和聯合創始人說,「當設備需要修復或者升級的時候,AI能夠幫助提前預測;而當商家可以從中獲得收入時,就會主動去修復和升級。」
「實際上【物聯網】這個詞是被誤用的」,Ljuba Miljkovic,Automatic Lab(編者注:一家可生產出將汽車轉化為連接工具的公司)聯合創始人指出,「比只是簡單的將一堆晶片和無線連接設備裝一起,更重要的是要問【為什麼】,智能、感測器、連接設備到底是如何提高人們生活的?
「你可以說Sonos是第一家物聯網公司,不過大部分人不會那麼在乎技術,除非它出問題了。」,Sonos CEO John MacFarlane說。
「把一個晶片放在一個設備,然後讓它連接的門檻是相當低的。」Icontrol的Mclaren說,一個正從事這項工作的工程師也透露,「連接是物聯網的關鍵特徵,但事實證明硬體設備具備這一功能其實是相對簡單的。」
他同樣提到,許多和他交流的人都舉過一個例子:家庭照護如今已成為一個熱門,許多智慧型系統也已被用來跟蹤健康,而智慧型家居和寵物可以幫助正在增長的老齡人群獲得更獨立的生活。
「未來不會有人賣給老年人一個新的連接一切的設備,不過,以按每月付費的模式將【無憂主動式】服務賣給他的孩子?這聽起來像是下一個Uber,或者至少是下一個Sonos。」他最後說。
其實國外的幾大巨頭早已紛紛佈局物聯網,例如Google以32億收購智能恆溫製造商Nest、Amazon發力AWS物聯網平台、intel投資Quark產品線、AT&T推出物聯網應用開發門戶網站Data Flow、Dell與intel合作開設物聯網實驗室,連日益衰落的Nokia成長基金也募集了3.5億美元用於投資物聯網。
而我們來看看對岸,華為去年推出針對物聯網設備的操作系統LiteOS,同時加入Cloud Foundry開源社區,希望建立物聯網應用開發平台。另外根據Digtimes報導,2015年小米的專利重點就集中於物聯網領域,同時大力投資運動手環、智慧型家居等產業,引人注目。
至於台灣來說,各行業的大佬也早已開始佈局。例如聯發科技以LinkIt做為開放硬體核心,目前幾乎絕大多數的芯片都已加入物聯網的創新與布局;另外中華電信也早已推出「iEN 智慧節能服務」,而研華也將物聯網列為未來發展重點。至於富士康則與法商 Actility 布建全台物聯網實驗網,動作非常明顯。
另外據IDC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將發展為價值1.46萬億美元的國際市場,而這一數值如今還只有7000億,顯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不夠對於將來成為這一市場龍頭的企業來說,會真的如Christorepher所說,靠“服務”而非“物”取勝嗎?這也挺讓人期待的。
本篇翻譯自:華爾街日報,授權載自:36氪,原文標題為〈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Here, and It Isn’t a Thing 〉,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