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一貫被視為追隨矽谷步伐的廣闊土地,最近被《紐約時報》拿來作為行動技術的創新案例。
紐約時報認為,盡管中國在高端服務器、晶片等制造領域仍然依賴於美國,但中國的行動產業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領先於美國,比如在美國叫囂了很多年但一直沒太多實質進展的行動支付,在中國已經接管了相當多人的錢包。
在行動技術的探討上,微信常常作為美國科技圈重點研究的對象。
市場調研公司 Stratechery 創始人本·湯普森(Ben Thompson)說:
坦白地講,中國抄襲美國的技術早已不是事實。在行動領域這種情況剛好相反:是美國經常在抄襲中國。就拿 Facebook Messenger 應用來說,想要了解這款應用線路圖的最佳方式就是看看微信。
讓美國創業者驚訝的是中國人用微信做任何事,相比之下,西方的行動社交軟體顯得分散而又細分。從 PC 端到移動平臺,從 Skype 到 WhatsApp ,通訊服務都是定位於單一的工具屬性,營收也通常來自單一的廣告。
聊天正成為用戶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統,這一點非常酷。走到自動售貨機前,訂購食品,約車:聊天能夠支持這些互動,這就是我們在微信上看到的景象。
Kik Messenger 的創始人Ted Livingston(泰德·利文斯頓)這樣描述微信。
這是一個有趣的輪回:5 年前,美國一個名叫 Kik Messenger 的聊天應用顛覆了中國創業者對 QQ 之外 IM 的認知;而 5 年後,中國這個後來者龐大的架構以及平臺化體系激發起了無數西方人的向往。
為什麽會這樣?本·湯普森說這是天道輪回:
美國是全球最先推出信用卡的國家,每一位美國人都擁有 PC。但是在中國,每個人都在一直使用手機。這等於是中國跨越了 PC 和信用卡時代,直接在行動商務和行動支付上處於領先。
本文授權載自:愛范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