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騰訊科技、Tech Times、The Hollywood Reporter、Design&Trend的報導內容。
一個新聞,兩個重點:有部原創自製劇在拍攝,Dr. Dre主演,蘋果製作。
好,請開始審題。
蘋果首次接觸「暴力」、「性」元素
市面上有書、電影講了賈伯斯的故事,但此次首次接觸原創劇製作的蘋果公司並沒有打算利用獨有的「資訊優勢」來重講賈伯斯的故事,而是選擇了公司內部另一位明星員工Dr. Dre的經歷作為創作素材。
這部劇名為《Vital Signs(生命徵象)》,是以Dr. Dre的個人經歷為故事背景的半自傳體作品,由Dr. Dre本人出演。該劇為迷你劇,分六集播出,每集時長大約一個半小時,其中會有一些暴力和性的鏡頭。之所以選擇Dr. Dre為故事人物原型,大概一是因為其本身的明星效應,二是因為音樂人的故事往往更有傳奇色彩。想想《Empire(嘻哈帝國)》也是一部講黑人音樂人故事的,十分引人入勝。
(美劇《嘻哈帝國》劇照)
蘋果App Store一直以來禁止色情內容上架,蘋果其他發行管道也反對色情內容,因此,該劇定位中的「暴力」、「性」與蘋果以往的清淡口味形成了鮮明對比。
據消息透露,該劇已經在洛杉磯開拍,Dr. Dre的妻子Nicole Young的角色也出現在劇情之中。據悉,劇集由Paul Hunter(知名黑人MV導演,曾執導過多首流行音樂mv、電視廣告拍攝)執導、Dr. Dre擔任執行製片人,同時參演這部電視劇的還有演員Sam Rockwell、Mo McRae等。
關於這部劇的發行模式,據說蘋果會效仿Netflix,一口氣發佈整部劇集在Apple Music上,至於該劇是否會出現在Apple TV、iTunes Store,是否會直播,還尚未清楚。蘋果以及Dr. Dre發言人都拒絕對此進行回應。
音樂、科技、影視,Dr. Dre都玩過
再來談談Dr. Dre這個人,他的真名為Andre Young,曾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饒舌歌手,後來又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科技創業者。他創辦的「Beats電子公司」提供耳機和串流音樂服務,後來被蘋果公司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收購後,Dr. Dre和另外一位知名音樂人Jimmy Iovine加盟蘋果,主要負責音樂相關的業務。有媒體認為,此次收購的目的,是在藝術家氣質濃厚的賈伯斯離世之後,蘋果繼續保留蘋果獨特「文藝氣質」的舉動。
Dr. Dre去年就開始接觸影視行業,他擔任了美國嘻哈團體N.W.A(Dr. Dre也曾經是該組合成員)自傳性質電影《Straight Outta Compton》的執行製片人,這部電影的版權賣出了2億美元。
(Dr. Dre,為Beats的創辦人,公司被蘋果收購後,加入蘋果公司。圖片來自:Youtube)
儘管已有成功影視嘗試的Dr. Dre再次出手應該是個好消息,但蘋果公司的股市卻並未因此而顯示上揚趨勢,仍保持93美元這樣一個價位。
有了Apple TV,怎麼能不開始做內容?
有報導認為,蘋果此次發展原創影視內容是因為看見Netflix、亞馬遜、Hulu等公司的內容原創成績,便緊隨其後,涉足原創。但觀察蘋果,其實它是一家生態型公司,硬體、軟體、內容服務聯動行銷。例如,有了iPod播放裝置,也要有iTunes Store作為內容支援;有了iPhone,也要有App Store提供軟體內容。
那麼如今蘋果有了Apple TV,自然也應該有適合此裝置的內容服務。因此蘋果投資原創影片內容應該是計畫內的行為,而非跟風。儘管蘋果在2015年創造了Apple TV的最佳銷量,但是公司的內容生產卻落後於整個市場。
蘋果做原創內容的想法始於幾年前,至少是Netflix和Amazon已在該領域小有成就的時候。蘋果串流媒體影片內容的最初嘗試是在Apple Music上,播放內容為Taylor Swift的演唱會影片和DJ Khaled的廣播節目影片版,但並未有更進一步的動作。
此次電視劇《Vital Signs》的投資標誌著蘋果將投身創作類電視節目製作,未來也許蘋果會生產更多的原創內容。不過目前蘋果還沒有電視製作工作室或影視發展團隊。
在影視內容方面,蘋果目前正在籌備網路電視服務,即讓蘋果機上盒等用戶,大約以包月40美元的價格觀看40個直播頻道。蘋果這一服務已經籌備了較長時間,但是進展並不順利,據稱和電視台的節目授權談判出現了困難。
除了蘋果之外,像Roku和Google Chromecast都為使用者提供了影片雲端服務,這意味著收看使用者不再需要機上盒來觀看影片內容。據Park Associates Research&Investors.com資料顯示,蘋果佔據了這個市場13%的銷售份額,其中只有17%的蘋果消費者在家使用串流媒體服務,蘋果的串流媒體之路還尚在初期階段。
報告中還顯示,20%的美國家庭中至少擁有一個串流媒體裝置,這個數字正在急速上升中。蘋果在內容上的動作雖稍顯遲緩,但仍有很大競爭空間。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ACTIVITYID: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