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這16個趨勢,會決定未來的網路嗎?

外部轉載 愛范兒 2015-12-24
這16個趨勢,會決定未來的網路嗎?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全文譯自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個人網站,原文標題:16 mobile theses。作者 Benedict Evans,他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未來網路的 16 個趨勢。

自從iPhone的發佈引發智慧手機革命以來,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九個年頭。第一階段的一些事情已經結束了——基本上,蘋果和 Google 都贏得了平台戰爭,而Facebook也完成了轉變。如今,非常明確的是,行動是科技和網路的未來。但在此基礎上,大量不同的主題和議題仍然存在,而且多數都是遠遠沒有解決的。

blog-20140217

在這篇文章裡,我列出了自己覺得需要思考的16個議題,然後給出一些我寫的相關文章連結(譯者注:可點擊正文中的英文超連結直接閱讀原文)。明年1月,我將會深入探討一些未來的主題——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無人機和人工智慧。不過,現在我要探討的是以下這些:

新的科技生態核心是行動

每個新時代科技——每個新生態系統——都是規模上的階段性變化,而這種新規模使其成為了創新、硬體軟體投資以及創業的中心。如今,行動生態系統正向著PC(個人電腦)產業的10倍規模邁進。行動不僅僅是一件新事物或一個大事件,而是一個新時代。它的規模使自己成為科技業新的重力中心。幾乎所有的其它東西都圍繞它運轉。

《The smartphone is the new sun》
《Resetting the score》

行動就是網路

我們應該停止談論「行動」網路和「桌機」網路。那就像是談論黑白電視與彩色電視的對立。我們的心理模式仍然是過去功能手機的殘留,認為「行動」就是指那些只在走路時使用的、功能有限的裝置。但實際上,你使用智慧手機最多的時候是在筆電旁邊,而不是「在行動中」,而且,作為一種網路平台,它們的能力使自己在複雜度上遠遠超過了 PC。真的,PC上網才是有限的、精簡版的。

《Forget about the mobile internet》
《Mobile first》
《What would you miss?》

行動不僅只是螢幕,而PC也不代表鍵盤

行動代表著生態系統,而且,這個生態系統會吞掉PC。

Continuum_Twitter_Wider
圖說:借助擴展底座,手機一樣能夠外接螢幕,成為行動辦公利器

當我們談論「行動」時,我們不是在講行動,正如我們在談論「PC」(個人電腦)時,我們不是在講「個人」。「行動」不是關於螢幕尺寸、鍵盤、位置或者用途的定義。相反,ARM、iOS 和 Android 的生態系統──「Wintel」規模的十倍——將會成為全能計算的新重力中心。

這意味著,「行動」裝置將會不斷替代我們所用的PC功能,它們的螢幕會變大,有時候會配有鍵盤,而且,越來越多的功能強大的軟體會出現。所有這些的驅動力來自一個更加龐大的生態系統的不可抗拒的能量。這個生態系統會吸收掉所有的投資和創新。

生產力的未來

office365

當你「真正工作」的時候,是否總是需要滑鼠、鍵盤、Excel或者PowerPoint?或許不會,對於數百萬的核心用戶來說,這些東西將會存在很長的時間,但是,對其它數十億的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

計算和生產力曾有過激烈的變革,而且還會再次改變。對於某些人來說,長久存在的是大螢幕,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或許是鍵盤,但是,所有的軟體都會變化。它將會轉移到雲端,進入行動裝置之中(大螢幕和小螢幕),並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形態。核心問題是:打字或者做演示就是你的工作,還是你完成實際工作的一種工具?關鍵問題在於公司的結締組織——那些推動事物前進的動作。這些都能用新方法實現。

《Office, messaging and verbs》
《Podcast: Slack》
《Tablets, PCs and Office》

微軟的投降

微軟錯過了向新平台的轉變。Xbox不是核心事物,Windows Mobile處於生死邊緣。對於公司傳統業務,Windows 10是個不錯的支撐,但是,它只能減緩而不能避免這種變革。

Satya Nadella公開表示說,持續了十來年的,試圖成為一種通用平台的「Windows Everywhere」策略已經結束了。這並不是說微軟已死,而是說,它必須搞清楚,如何利用現金和傳統霸主的市場地位,幫助自己構建新業務。相比過去,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那時候,一切都是為了構建Windows和Office。但是,那些新業務的模樣仍不清晰。微軟必須試著去重新發明企業的結締組織。

Microsoft, capitulation and the end of Windows Everywhere

蘋果和 Google 都贏了,但問題很複雜

行動時代的不尋常之處在於,我們似乎有了兩個贏家——蘋果和Google都贏了,以不同的方式。一般來說,大型的生態系統獲勝,然後把一切活動吸入了自己的軌道內,但是,蘋果的生態系統或許有8億活躍用戶,遠遠超過過去的任何時代,而且,它或許還佔據了全球行動流覽量的一半以及App商店收入的 ⅔ 或者更多(綜合性經濟活動的優質象徵)。Android擁有更多用戶,但是,蘋果擁有更多的「最佳」用戶(從開發者的角度看)。

apple-productss
(圖片來自:Ryan Meinzer

實際上,人們可以發出這樣的疑問,存在問題的公司是否應該是Google而非蘋果,Google的生存需求在於其勢力範圍,iOS和Android都給予了它勢力範圍,但是,它在iOS上的勢力是受到蘋果限制的。不怕麻煩去安裝Google地圖的iPhone用戶不超過¼。反過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蘋果在雲端服務和人工智慧方面的弱勢或許會成為一個同樣嚴重的策略問題。

Ecosystem Maths
How many ecosystems?
What does Google need in mobile?

搜索和發現

網路能夠讓你找到任何聽過的東西,同時也讓你很難聽到一切東西。它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但是,人們如何能夠聽到你的聲音?我們開始於流覽,而這並沒有隨著網路一起擴展,然後,我們轉向了搜索,但是,搜索只能給予你已經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過去,印刷和零售給我們展示了東西,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篩檢程式,但如今篩檢程式和需求挖掘都已消失。因此,誰擁有流量,而他們又把它帶往何處?人工智慧、發現、平台,這些東西如何適應這一切?需要多少的內容管理,又從那裡得到它? 你如何得到用戶?

《Search, discovery and marketing》
《Google Now, Maps and Apple Music》
《Platforms, distribution and audience》
《Bay Area problems》
《Mobile is not a neutral platform》

應用程式和網頁

chromebook
(Chrome OS 代表著 Google 在用網頁代替應用程式的一個嘗試,圖片來自:classthink

在智慧手機應用和網路應用方面,科技界一個不斷發展的、技術性的以及讓我這樣的人感興趣的話題是:它們各自的功能如何、探索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如何交織起來、Google 對 Chrome 的計畫是什麼、網頁是否會成為主導的形式等等。

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品牌、開發者和發行商來說,當他們想要開發應用程式或者網站時,規劃是更簡單、更少技術化的:「人們是否想要把你的圖示放到桌面上?」

《Apps versus the web》

後Netscape時代,後PageRank時代,尋找下一個運行環境

在過去的15 年中,網路一直是個龐然大物:網頁流覽器+滑鼠+鍵盤。其他選擇也曾存在過,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網頁幾乎可以等同於網路。智慧手機打破了這個形勢,但我們還沒確定新的模式。

Facebook 嘗試加入蘋果和 Google 之間的競爭,加上新媒介所有尚未被意識到的可能性,意味著行動互動模式仍然在不斷變化。說真的,我們在尋找一個新的運行環境——繼網頁和本機應用之後,一種打造服務的新方法。這可能是 Siri、Google Now、訊息應用程式、地圖、通知或者其他一些東西。但是現有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新的搜索和探索模式——不同於網頁和應用商店,以獲取用戶。

Apps versus the web
App unbundling, search and discovery
Mobile is not a neutral platform

將通訊作為獲得顧客的平台和管道

通訊是尋找新運行環境和新探索層面的重要部分。Facebook 幾乎在桌面端上實現了這一目標,中國的微信也一直在行動端作出嘗試。把通信應用變為一種開發環境,你就創造了網頁和應用商店的替代品,卻沒有應用程式的二進位安裝問題(「是否已經安裝完畢?」),並且擁有了自己的探索和用戶獲取平台。

一條重要的線索是把服務解放——你將內容從應用程式分離、轉移到通訊(或通知),你也把通訊從網頁(透過郵件和應用程式)中分離到你的通訊平台,將它們變成手機裡新的結締組織。至少,想法就是這樣的。

wechat
圖說:微信將一部分曾經需要登入網站、下載應用程式的服務轉移至自家平台上。

Facebook 和其他的一些公司希望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做這樣的事情,但還未開始進行嘗試(在作業系統所有者之外,任何人都很難在作業系統中構建新的層級),蘋果和 Google 同樣在琢磨如何推動這一趨勢的發展。

《Messaging and mobile platforms》
《Podcast: messaging and mobile platforms》
《WhatsApp sails past SMS, but where does messaging go next?》
《When One App Rules Them All: The Case of WeChat and Mobile in China》

Android 和 OEM 未知的未來

Android 贏得了蘋果之外的手持裝置市場,但,這件事的意義仍然不是特別明確。由於缺乏 Google 服務的接入,一些在 Android 系統下開闢差異化路線的嘗試失敗了,但這並不代表沒有人能夠創造脫離 Google 的體驗——這恰好是小米和它的模仿者正在做的事情,以及 Cyanogen 能夠成功的原因。

這是一件大事,因為作業系統越來越成為發現服務的一條路徑——如果你控制了作業系統,你就可以決定人們應該做什麼,這遠遠超過了在桌機網頁的影響力。

《Amazon and Android forks》
《Why do we care about Xiaomi?》
《Android taxonomies》

物聯網

我們的爺爺奶奶可能會告訴我們,他們曾經擁有多少電動馬達——車裡有一個,冰箱有一個……他們或許曾經擁有一堆馬達。同樣的事情再次重演,我們大概知道自己擁有多少能夠上網的裝置,但我們的孩子將會不知道。

很多老舊的應用場景在我們看來或許非常愚蠢,就像我們的祖父母會嘲笑透過按鍵降下車窗玻璃的想法。輕薄、廉價的感測器和元件大多出自智慧手機的供應鏈,這會讓它們更加普及,並且變得無形。——我們會像忘記電動馬達一樣忘記這些元件的存在。

我想這意味著,對於物聯網標準的討論錯過了要點——「與網路連接」將不再像「含有馬達」一樣是一個小的屬性,而會有不同的平台和標準。更重要的是,感測器的爆發代表資料量的爆發,特別是在企業裡,我們知道的資訊會遠比現在更多,這會導致底層系統的重新設計。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home and the mobile supply cha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汽車

benz autonomous car
(圖片來自:Autohub

向電動化和自動化(是否,以及何時?)以及自動駕駛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汽車,也改變了整個汽車的系統。電能改變了汽車機械結構的複雜程度,因此製造汽車的人和汽車的外觀設計都在發生改變。

自動化和按需服務改變了汽車購買群體,意味著制定購買決策的標準不一樣了。除此以外,它們還將會改變城市面貌,就像汽車本身出現的改變一樣。如果沒有人需要停車,那麼針對大眾的零售業和餐廳會變成什麼樣子?

《Ways to think about cars》
《Podcast: ways to think about cars》

電視和客廳

科技行業花了 25 年嘗試讓電視機連上網路,把它變成面向大眾的電腦。現在,這個趨勢看起來將會成為現實,但這並不算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微軟宣佈 Xbox 將不再會是一個戰略性資產,電視機是手機的外設產品,手機將會代替電視和電腦,實現計算革命,並把這一趨勢帶進客廳。

《TV, mobile and the living room》
《Notes on TV》

手錶

手錶或許是智慧手機的「太陽系」裡最令人迷惑的那個「衛星」。理論上它們可以承載一切功能——這是每一個科幻的目標。但現實卻是,人們很容易把手錶看作是無意義的玩具。對我來說,它們是配件——一種有用而且令人愉悅的智慧手機配件,但它們仍處於很早期的發展階段。

《How is the Apple Watch doing?》
《Why is Apple making a gold watch?》
《Ways to think about watches》

最後,我們不是自己的用戶

未來處於不規則的分散狀態,人們對未來的理解和興趣同樣如此。在科技行業中,我們非常滿足與最新事物一起生活,並推測其他人同樣如此。但事實上,這些服務只是人們生活的附屬品和推動者,人們有區別地對待這些事物的作用。

所以大多數iPhone用戶不使用Google地圖,大多數人根本不使用日曆,音樂磁帶又要重新流行,因為普通人掌管了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科技,並按照自己的需求加以利用。

《How many people care about Google Services?》
《In search of objects》
《Living in different worlds》

題圖來自:aquto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