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了券商建議的185元高股價,反而讓他躲過這一波網路泡沫!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出席2015青年創業與創新論壇,以「夢或者現實,創業的10個自問」為題,描述自己在40歲意外創業,從雜誌、網站變成入口網站的創業想法,以及在事業當紅時選擇用很低的價格增資,意外躲過2000年的網路泡沫。以下是他上半場的演講摘要:
我的創業其實不是一個好的例子,因為我是意外創業的,我參與網路產業的發展,也給了我一個有利的位置,其實我完全沒辦法給年輕的工作夥伴建議,我完全要聽他們的建議。這個情境是,我要強迫自己去使用所有網路應用,不然按照我的個性我不會去使用,例如Facebook一天要看50次、100次,要去熟悉其他人所做的事,我看報紙和網路得到訊息,大部分是在會議桌上小心傾聽我年輕同事說的。
所以我真的沒有能力給年輕朋友事業上的建議,而且不小心就會變得倚老賣老或者道德教訓。其實是一個江湖上的老朋友,回想他當年犯的種種錯誤,回頭來想跟比較年輕的自己,這是我所經歷過的,也許你不一定再有同樣的困惑。
踏上意外的創業之路
我不是有決心的創業者,我的創業是個意外,小時候我父親事業失敗,家裡很困難,母親一直耳提面命,不要跟人去做生意,所以我一直是一個工作者,我是一個跋扈的員工和很有權力的專業經理人,我工作了22年,並沒有機會真的去創業。
那時候我失業在家,覺得自己生涯已經結束,是在家裡編書、寫書的個人工作者,結果我的朋友每天來敲門,希望我能幫忙他完成HOME COMPUTING雜誌的創辦,所以我每天去找人來談,可不可以來做編輯、廣告、發行經理?幫我的朋友一年後,跟別人談這個雜誌怎麼樣才是可能的,講到後來,我沒有說服了別人,而是說服了自己,所以我開始做PChome雜誌。
(圖說: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談起自己意外創業的經過。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我已經工作了22年,都在出版業領域,我對出版非常非常熟,做一個出版相關的創業,不但熟悉很多原理,我做過大量的行銷工作。每一個我都留有每一天的交易紀錄,我是習慣看統計的人,我用它來做各式各樣實驗。
我做書的郵購,所以我花很多力氣去統計一個郵購廣告如果在報紙出來,周一、周二、周三的訂單分別如何,每一個廣告都有延續的時間,可能有四、五天是高潮。
我需要每一個周期的統計,也把氣候的因素加進來,例如下雨天會不會影響它的交易數?針對一個報紙做統計,再用第二個報紙做統計,看他們的差異,我用這個差異去討價還價,如果一個報紙20萬元的廣告費,可以帶來100萬的營業額,另外一個報紙3萬元廣告,如果只給我9萬營業額,我就會去跟他商量廣告費應該變成2萬3千元才對。盡量用數字的管理方式,讓我不是用想像和直覺的,雖然這次是我過去沒做過的案子,不過我想像他的行為可能有個模式。
用數字來管理
我想出一個驚人的行銷架構,第一期賣49元,我辦雜誌時不是只賣49元,我還結合軟體去送,我當時想出一個行為,拿到一張光碟的經驗,不能代表有其價值,我去想說行為上什麼時候他會覺得有價值?
經驗上用商業完整盒裝,通常取得的東西是花錢的,希望用盒子裝費力找來的軟體,但如果用小塑膠袋裝會覺得毫無價值,所以要用很厚的商業包裝來做盒子。買的人會嚇一跳,49元買到一本300多頁的彩色雜誌,還有一個盒子,價值6千多元,雖然消費者不確定是什麼,但會趕快先買。
盒子一裝,使得一本雜誌的厚度是原來雜誌的5倍厚,所以我必須跟所有通路都講清楚,5萬本需要5台車子,7-11也不見得有位置。所以我必須找一個店,想像這樣的店位置有可能放在哪裡,找出幾種類型的店,做出圖樣,讓7-11發給所有店長,當雜誌來時可以這樣放。
我很幸運在創業的第一天就享受成功的經驗,可是杜書伍告訴我,要在財務上多做準備,建議我做增資,我當時也沒有財務的概念,他說,「做事業像是河上泛舟,有時平穩,有時就要遇見激流。」
如果我要讓服務有發展,不可能用雜誌所賺的錢去支撐它。我想起「河上泛舟」那段話,我當時不需要錢,但我覺得應該把公司獨立出來。當時全世界網路熱潮已起來,我的辦公室有全世界各式各樣的創投來敲門。同時最熱門的是如何去那斯達克上市,我投資了網擎科技,也有內部搜尋技術團隊,已經變成入口網站。
我做了很多服務,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做得太早了,例如我有網路硬碟,就像是Dropbox的服務,我是全世界第一個做網路信箱的,Yahoo比我整整晚了11個月。但是那時候沒有任何收入,沒辦法支持我們,使用量跟人數、流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快,那時候的網路服務很少,所有人都在找網路上有哪些應用可以用,只要有一點有意思的服務,使用者奔相走告,要取得流量比現在容易,現在做服務不要錢、送禮物,也沒有人理你。
一股25元,反而在網路泡沫時救了我...
1998年網站分出來變獨立公司,做一次增資。當時三個流量最大的網站,奇摩、PChome和蕃薯藤三家都同時做了增資,奇摩用一股178元完成,蕃薯藤用一股187元完成,他當時的股東都是名人,包括Yahoo、德國出版集團博得曼(Bertelsmann)、中國時報等等。當時券商希望帶PChome去那斯達克上市,建議我們每股增資185元,我沒有經歷過網路泡沫的洗禮,所以我對這個價格很害怕,不知道要怎麼做出什麼結果面對股東。我跟同事商量,說我不敢要這樣的錢,這個錢對我來說壓力太大了。
我的營業額成長很快,1998到2000年,從2千萬成長到9千萬,營業額成長3倍,可是我一天會增加1萬5千個會員,每隔兩天半就要要買一個伺服器,所以賠錢的速度遠比營收增加的速度還要快。
我不知道185元的意思是什麼,所以我跟同事商量,可否容許我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們可以拿一筆大一點的錢,可以度過未來可能的難關,但我們股份拿少一點,我們把增資股票定成25元,我完全不是一個有財務概念的人,但是這個決定後來在2000年時救了我。
2000年後,台灣網路公司的壓力來了,奇摩在壓力下賣給Yahoo,是很可惜的事,奇摩在台灣是擁有最高流量的媒體,所有的股東都財務退場了,沒有享受到後面網路產業的成長。蕃薯藤合併到網絡數碼(Webs-TV),台灣最具代表性,歷史最久的公司就沒有了。
我的股價25元,投資者假設25元沒了,所以沒人理我,我們也看得懂如何把流量換成錢。淘寶不收上架費,交易不收手續費,它全靠流量賺錢,因為有10億個物件,所以買廣告、做假排行,以分配流量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是網路公司一點一滴學習而來的,流量如何轉換成錢。
2000年碰到網路泡沫的激流,看到很多同輩的公司消失,我自己也陣亡不少公司。做所有的創業目的不是一個想法,而是它後來怎麼變成什麼架構,你到底是在賺哪一種錢?你到底提供什麼價值?組織是否圍繞著這個價值?市場定位如何?創業者也要思索組織是否圍繞著這個構想、架構,而不是只圍繞一個人的才情。
為了估值而賠錢拱營收,社會成本太大了
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所有的網路公司都被當成騙子,台灣當時也有一些網站,對傳統行業的人來說無法理解,有個網站在賣手機,8千元買進手機,賣6千元,他說,因為只要有營收就會有估值,公司賠錢沒關係,因為當時大家都是賠錢的,賠錢不會變成負數。
這個邏輯我也不能說是錯的,只是房子從屋頂倒過來蓋到地基而已。這個概念在中國實現了,例如京東商城是經典的例子,劉強東講過一句名言,「誰給我一元毛利,我就開除誰!」我要快速擴大營業額,營業額才有估值,淨價60元,只能賣60元以下,賣61元就會被開除。
所以京東商城是一個一開始每年要賠10億美元的公司,只要營業額高速擴張,後繼投資人還是會相信這個能量。這個能量台灣沒辦法學,其他國家多半也不能學。中國有這麼大的期望值,如果有人冒出這個可能性,全世界還是有人願意賭。
今天京東商城還是不能賺錢,但它在紐約交易所的市值為700至800億美元,他完成了承諾,的確擴展得夠快,夠讓人嚮往。但是這花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同時間用同樣模式的人只剩下他一個,所以整個社會的成本也不小,4、5百家,每家都花了幾十億美元,只留下一家。
本文由數位時代授權轉載
@@ACTIVITYID: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