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共享辦公室當道,獨角獸Wework的商業模式在台灣行得通嗎?

李欣宜 2015-10-30
feature picture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是每天在生存邊緣掙扎的新創,但又羨慕像Google一樣無限供應免費零食飲料,可以帶心愛寵物上班,還可以賴在沙發上打筆電的工作環境嗎?

其實現在你不用是Google,也可以在媲美Google的辦公室上班,看準新創和獨立工作者的工作需求,估值高達110億美元的共享辦公室獨角獸Wework脫穎而出,世界各地的共同工作空間也大行其道,數量在過去五年間成長了10倍,台灣有沒有機會也出一個Wework呢?國內共同工作空間業者大嘆難...

共享經濟當道,Uber改變了計程車行業,Airbnb改變了旅館業,現在這股共享風也吹到了辦公室租賃業,Wework就是當前最火熱的共享辦公室獨角獸,全球最大的辦公室物業公司波士頓物產市值約190億美元,而Wework成立不過五年,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躍居為全球第四大的辦公室租賃業者。

延伸閱讀:[以色列現場] 直擊估值衝破100億美元的獨角獸Wework

平心而論,Wework的商業模式並不新穎,Wework出租工作空間和提供庶務服務給工作者,類似服務全球連鎖商務中心早已行之有年,Wework憑什麼脫穎而出?「因為大家很期待在Google辦公室上班,但又不是人人經營得起Google,這就是為什麼Wework可以成功。」永聯物流開發董事總經理張建泰說。

wework logo
(圖說:Wework強調社群經營和媲美矽谷科技公司的辦公環境,目前在全球17個城市都有據點。照片來源:郭涵羚攝。)

Wework與一般商務中心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的空間設計融合都會風和工業風,與素雅嚴肅的商辦截然不同,Wework有大量的共同交流空間、無限供應的飲料零食、廚房、完整的辦公室設備以及透明會議室,還不時舉辦社交娛樂活動,完全符合新創團隊心目中理想的辦公室典型。張建泰表示,新創的特質就是小,他們想要創造環境和氛圍,可是又很不穩定,他們與其把錢花在辦公室裝潢上,不如花在自己本業上,類似Wework一類非典型的共享辦公室便成了新創和獨立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共同工作空間5年間數量成長十倍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近年來大行其道,根據共同工作空間網站Deskmag的調查,全球共同工作空間的數量在2010年到2014年間增加了十倍,2014年全球有5,780家共同工作空間,Deskmag預估到2018年,共同工作空間將會成長到37,000家。

除了裝潢比較年輕時髦,空間配置放鬆且彈性,充滿矽谷科技公司的味道,如Wework一般的共同工作空間之所以大受新創歡迎的另一個理由是提供額外的附加價值。雖然Wework從來不以孵化器自居,但因為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族群,從設計師、律師、創投、記者到開發者通通有,還會根據會員需求不時舉辦各種活動,例如:品酒會、媒合會或瑜伽課程,讓不同產業的人可以隨時找到對的人解決問題,或者是跨界交流發想創意,這讓Wework成了另類的創業育成中心。

以色列Wework社群經理羅妮(Ronit Vlodinger)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說,Wework不只是實體空間還是個線上社群,為了經營社群,Wework必須確保會員性質足夠多元,「這很重要,如果你維持這裡的多元性,魔法自然就會發生。

社群+彈性收費成就共享辦公室經濟

事實上,共同工作空間就像是大型科技公司辦公室的縮小版,沒有辦公室隔間,透明會議室、沙發休憩區、帶寵物上班以及戶外活動空間,強調協力工作、跨界創造力和自由,唯一的不同是進駐的新創不需要花大錢從零開始建造辦公室,就能享有類似大公司辦公室的工作氛圍,而且收費制度和空間彈性,符合新創靈活變動的特質,對新創而言,很有可能今天團隊成員才2個人,明天突然就多了10個人,共享辦公室可大可小,但新創無須負擔管理維護空間的責任。

wework open floor
(圖說:沒有隔間和屏風的開放式共同工作空間是科技網路工作者的最愛,因為方便交流,容易激發創意。照片來源:郭涵羚攝。)

類似Wework的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也不少,而且租金便宜得多,比起Wework每月會費動輒1萬5台幣起跳,在台北最低只要月繳3千元,就可以租下一張共同工作空間的桌子,而且還附帶基礎設施,但如Wework一樣盡善盡美又獲利的卻不多。

市場小、跨地域辦公需求低,國內共同工作空間難獲利

比較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和Wework的不同之處,提供工作空間媒合服務的安石國際總經理尹克勤(Elias Ek)說,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比較低調(low-key),瑞典的共同工作空間相比之下與台灣完全不同,設計非常美麗,而且不只可以工作,還可以拿來辦活動或開記者會。

尹克勤認為台灣的情況和歐美不同,這導致在台灣經營共同空間很難獲利,而且企業普遍不願花太多錢投資在辦公室設計上。在台北有六處據點的共同工作空間串串創辦人林端容指出,除了台北因人口密度高、創意工作者多以及房價高,所以共同工作空間比較可能生存外,其他城市皆經營得很辛苦。

除此之外,共同工作空間缺乏推廣管道,新空間的空位率很高,再加上美國住商分離,要成立公司一定要到商業區登記,地價高昂,承租自己辦公室使用與登記對小團隊來說成本太高,因此美國新創多數選擇共同工作空間,且其商業登記法規也與台灣不同,可以無限登記。

共同工作空間調查
(圖說:根據LAB的調查,國內新創對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期盼是讓心情更愉悅以及刺激創意。圖片來源:LAB 發起人Michael Wu。)

林端容表示,美國幅員遼闊,工作者會在東西岸之間來回往返做生意,但台灣從北到南不過也才2小時,跨城市使用的需求和綜效都低,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本質上非硬需求,就算台灣有超過百家以上的共同工作空間,真正獲利的不到五家。

即使如此,仍有業者計畫殺進這塊市場,永聯物流就是其中之一。張建泰表示,台灣的租金報酬率較低,導致Wework模式在台北市中心不見得行得通,但若是開在台北郊區等土地便宜一些的地方,再加上現在的工作型態資訊可以帶著走,或許此類的共同工作空間可被市場接受。

無論如何,比起當年賈伯斯和沃茲等人窩在車庫中創業,現在的創業家可幸福多了,有共同工作空間幫創業家搞定所有煩心的場地問題,還提供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家只要專心煩惱如何讓自己成為下一個Google就好。

台灣共同工作空間調查
(圖說: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魅力不在硬體,更在軟體,有73%的人表示希望共同工作空間可以提供社交活動。圖片來源:LAB發起人Michael Wu。)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