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篇由《數位時代》記者於2015 RISE HK兩天的採訪與觀察。
說到香港,你想到的會是什麼?是璀璨的東方明珠?還是揉雜中英文化的飲食特色?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狹窄街道?還是美得令人心跳加快的摩天大樓夜景?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你不會否認的一件事是——香港是亞洲的金融心臟;但另一件事則是,你也很難將新創二字與香港直接掛鉤上邊。
當全世界的網路創業風氣,從美國矽谷一路跨過太平洋,吹向台灣、韓國、深圳、北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與城市,香港的聲音在網路新創圈中,卻從來不是最大的。對香港這個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金融業。這顆東方明珠對於亞洲,甚至是全球的金融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金融業雖然是香港的驕傲,卻也是他們的另一道枷鎖。
香港居大不易,年輕人創業去
「在香港,你如果不選擇金融業,你很難出頭,根本就像是活在貧窮線以下了。」一個年僅23歲的香港創業家,在RISE活動向來自全球的投資者介紹自己開發的服務時,抽空向我說到。他滔滔不絕地告訴我,現在年輕人要在香港生存有多麽地困難,找工作不易、即使找到了工資也不高,所以他選擇出來創業,為自己的活路拼一把。
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是少數,但在RISE問了幾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到,在香港生活實在太不容易了,不如自己出來當老闆。創業,對部分香港年輕人而言,大有一種「到了絕境找活路」的味道。
融資困難,金融業、內地市場成香港新創枷鎖
但是,開發一個APP或是網路服務,再註冊一間公司,這樣就成了嗎?令我驚訝的另一件事來了:「在香港做Startups要拿到Funding真的是超級超級難的。」我從一個年輕的女性創業家口中聽到這件事。沒有資金,公司就難以規模化,「表面光鮮亮麗,但是活得很辛苦」這是她對於香港新創公司所下的註解。我陸續向幾位新創公司創辦人求證,不少人也相當認同。
香港的新創公司融資最大的困難在於:市場小,無法面臨與中國新創公司的競爭,或者即便VC願意提供資金給香港的新創公司,那他們的投資標的也絕大多數都是FinTech項目,其他項目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你也許會想,既然香港金融業如此發達,那何不人人都做FinTech?年輕人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沒這麼簡單!」畢竟金融業是個古老、結構複雜的產業,沒有一點人脈關係和產業經驗,單憑一項好的產品和滿腔熱血,你很難打進去;換言之,FinTech是有點金融背景的「大人」搞的事,年輕人?才沒你的份!
融資困難,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市場威脅。香港人口只有700萬,中國內地卻是10多億的人口,無論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哪個城市創業,你面對的幾乎就是全中國幾十億人口的市場規模;而在香港卻不一樣,香港新創要擴張到中國內地時猶如隔層山,這中間包含了太多太多因素,包括網路環境、使用者行為(例如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服務在中國內地不是無法使用,就是不興盛)、企業組織文化、做生意的方式等等,都差異甚鉅。
偏偏,在外國的VC眼中,香港與中國密不可分,一間中國內地的新創公司與位在香港的新創公司,你要投資誰?光是市場規模不同,就幾乎決定了結果。
不過,當我詢問許多香港新創團隊,下一步的擴張計畫為何時,幾乎所有人都回答台灣、東南亞或者歐美,卻鮮少有人會選擇到中國內地去。原因除了上面說的那些之外,另一個更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香港與中國那份「難解的情感」。
「香港與中國就是⋯⋯唉!妳是台灣人,妳懂得吧?」我當然是心照不宣地說「我懂我懂」,不過這理由聽來還是有點太意氣用事。再細問下去,不難發現許多年輕人不想與中國內地的網路巨頭正面迎擊,對他們而言,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是可畏的競爭對手,財力不夠雄厚、沒有人脈背景,還不如轉往台灣和東南亞,市場潛力還更大;此外,還有許多人提到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害怕「Copycat」,他們擔心一旦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產品就被抄襲光光。
即便有這麼多的擔憂與害怕,香港在這一兩年來的創業熱潮卻仍然加速燃燒。原因除了政府鼓吹,並積極挹注孵化器、加速器等資源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香港也開始出現「Role Model」,尤其是初始資金只有數千元,兩年之內市值暴漲到3億美元的GoGoVan所創造的「神話」,更激起了許多香港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年輕人開始相信:原來本土「港產」的網路新創,也有出頭的一天!
新香港創業潮正在崛起
RISE的第二天,我遇到了香港「數碼港」的計畫主持人David Chung博士。數碼港是一個來自政府出資籌辦的孵化器。David在2006年就大力提倡香港政府必須培育網路新創文化,數碼港也從那時一路運作至今,可以說David是一路看著香港網路創業風氣從無到有的短暫歷史進程。
他說,8、9年前申請來數碼港參與培育計畫的新創團隊,一年才20個左右,到了現在,一年有700多份申請書。數碼港每年培育50多個新創團隊,其中有60%是「正宗香港基因」的新創公司。
David每年為香港新創公司奔走全球,連結加速器與國際創投資源,也慢慢感受到這一、兩年來香港創業熱潮已經與從前大不相同。Role Model的出現、國際化的城市、香港高水準的語言優勢、政府的資源挹注、國際創投愈來愈重視香港⋯⋯在他看來,香港的網路新創公司,是絕對有機會的。
David回憶起西元2000年的網路泡沫化,當時香港人對網路、IT產業是「很恐懼」的,同時也更加全力發展金融業,但也是在那個時期,中國網路產業崛起,騰訊在2004年上市了,這中間落差的幾年,為香港及中國內地帶來不同的結局。當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香港人開始意識到「原來金融不是鐵飯碗」,網路產業在香港才又慢慢開始回溫。David感慨地說,香港再沒有忽視網路產業的第二次機會了!
當我將這兩天的採訪心得跟他分享,說著年輕的香港創業家面臨到的困難是什麼,與他討論著要如何突破時,他直接挑明說了:拿不到錢只有一個原因——不夠Dream Big!「以色列也只有800萬人口,你說香港700萬會小嗎?本土創業本來就走的不遠,你一定要走出去、做大夢。」
好一個做大夢。
我想不只是香港年輕人,對於人口同樣不多不少、市場也不大不小的台灣年輕人而言,不也值得銘記在心?

每個新聞的發生,都有時代的意義;每個新聞的背後,都有更多的故事。代客發問、代客讀書,透過《數位時代》記者群的眼與筆,一起探索與思考關於新聞更多的面向,抓住產業的走向,貼近社會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