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Fail 失敗者年會:站上去,向過去的失敗致敬
由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參與籌劃的「失敗者年會」(X Fail),是由科技部「矽谷科技創業培訓計畫」旗下10個新創團隊自主發起。他們在前往矽谷培訓時發現,許多成功的創業家都是連續創業家,而這也意味著多次的失敗才有可能帶來一次成功。活動總召集人趙式隆提及:「成功是需要機緣跟運氣的,但是失敗經驗往往是共通的。」秉持著成功無法複製、失敗經驗卻可以學習的精神,Xfail旨在鼓勵台灣創業家互相分享失敗經驗、從中學習,讓失敗不只是創業者們曾經繳出的學費,而是整個創業圈共享的資產。
這次活動邀請到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網路行銷人氣講師香港商帕格數碼媒體總經理織田紀香、有「創業甘道夫」稱號的廈門愛特加速器台灣區負責人陳泰谷、前交通部長葉匡時、曾經的帽子大王與現在的菁英旅行社(跟著董事長遊台灣)董事長戴勝通,以及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擔任主講人,分享過去的失敗經驗,以及如何度過生命中的低潮。
創投公會秘書長 蘇拾忠:在豬身上跌倒,拉羊毛站起來,還是請狗買單
蘇拾中因著過去豐富的創投經驗,並且自身對數位內容產業的了解,創立了做音樂下載服務的米逗數位。
當初團隊僅有三個人,為了節省成本將工程師與技術外包,但當公司發展到一個階段,他卻忘了初衷,不斷地擴編,公司倒閉的時候已有二十八位員工。「當你開始想當老闆時,快停止創業!」若創業者不再專注於核心服務,並開始講究排場、執行力下降、不懂得控管人力與財務時,快停止創業。
他也提及,因著自身的背景,在兩個禮拜內就募到兩千萬的資金。縱使簡報寫得好、募款容易,但切記不可以因此而得意,得到太多掌聲反而很危險,必須適時找到中肯的投資者、產業專家給予意見,否則這種短暫的飄飄然只是帶領創業者走向錯誤的方向。
去承認失敗吧!
承認失敗之後才有辦法謙卑的再去做其他事情,因此有機會失敗的話,請去承認錯誤。照統計數據,第五次創業成功機率最高,而台灣其實不鼓勵二次創業、多次創業甚至是創業失敗再重來,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創業失敗後,他回到自己20年前的職位「創投公會祕書長」,做著20年前執行的工作。誰說只能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在其他地方站起來也可以,失敗的經驗會與學習會反映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就算不再創業,也應該用創業的精神在其他地方努力。
帕格數碼媒體總經理 織田紀香:跌得愈深,發光愈熱
「如果你想知道我們怎麼失敗,我可以分享很多;如果想聽我們怎麼成功,我只能說,我們還沒成功。」這是織田紀香第三次創業。
創業出現都是因為「我有一個偉大的點子」,但事實是,點子不重要、有執行力的團隊才重要。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首先要有對產業與市場的敏感度,Uber、Airbnb的資訊媒合共享經濟服務現正火紅,但台灣市場不夠大、做不起來,當太多人開始投入某個領域就必須要開始警覺,因為市場可能還不成熟。舉例來說數位廣告領域在這兩年期間跑出上百家做一樣服務的團隊,兩年前怎麼沒人做?這就是台灣的跟風,因此在挑選創業項目時就要有靈敏的商業頭腦。
創業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質
創業的每一天都如坐針張:錢在哪?要怎麼發薪水?要有哪些員工福利?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煩惱,三不五時就要低聲下氣借錢,甚至去下跪、去磕頭。唯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支撐創業者聚焦、穩健地走下去。
若你已經決定要創業,最困難的事情除了資金,莫過於找到好的團隊,與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若不想最後do nothing,那就不能do everything。不要每一件事都做、一直為產品加新的功能、或是看到對手怎麼做就趕緊照著抄襲,這樣的代工思維,就是台灣一直以來的問題。而創業團隊一直pivot其實是不對的,應該要找到利基市場並深度的耕耘下去,織田紀香認為轉型是自己跟自己認輸,覺得自己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這種心智不健全的搖擺,會導致創業者一錯再錯。
2010年,織田紀香曾經一度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虧當時妻子即時出現,提醒他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活著才有機會,不然一切都白費了。重新站在舞台上的織田紀香告誡創業者:「不要死,撐下去。」
創業並不美好,他認為創業即將泡沫。目前台灣是創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一堆人一窩蜂創業,代表大家覺得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創業。不要以為創業風風光光站在台上、被雜誌採訪,自己就會是下一個創業成功者。如果你想創業,請培養好自己的心理素質,打好預防針,勇敢出發吧!
前交通部長葉匡時教授:我從失敗中學到什麼
葉匡時待過產官學三個不同領領域,他分享了自己唸七年才拿到博士、創立管理顧問公司、發展新型態癌症醫療診所、成立創業育成公司與高鐵財改案的失敗經驗。
同時擁有教授的身份,他多次創業都仍有退路——回去當教授,因此他奉勸想要創業者,要給團隊完整的保證,並全心投入時間、心力於新的事業。在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除了找到對的營運模式,對的CEO與執行團隊才是公司成敗的主要關鍵。而時機又比商業模式與團隊重要,能夠洞察市場先機,才有機會做成。
什麼叫失敗?期望愈高就愈容易失敗,失敗是自己定義的,成功也是自己定義的。更重要的是失敗後要如何自處與學習?心理素質才是關鍵。原住民族有一種說法,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好,碰到挫折最多痛苦一個晚上,加緊腳步,又是新的一天。
創業者,你究竟想要做成的是什麼?
他分享擔任交通部長時的經歷,當時,他給自己的目標就是在任內通過財改案,然而溝通時間不夠、政治力量不足,又無法引起媒體與輿論有力的支持。他思索了許久,不管名嘴罵什麼、旁人怎麼說,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鐵財改案通過,甚至誰任內通過沒差,反思如果自己不當交通部長,是否會比較容易通過?於是決定下台、取得媒體關注、讓更多人有機會可以去發表對這個案子的看法。
退一步想,創業者,究竟你想要做成的是什麼事情?換一個方法是否可以把個方法做成?創業真正的原因是一種自我實現,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過去挫折的經驗讓他這次能夠聚焦決策、莫忘初衷。
廈門艾特加速器台灣區負責人 陳泰谷:我的三創 - 創傷、創痛、創痕
陳泰谷創業失敗三次,每次都從中學習,因此知道下次可以如何更接近成功、避開哪些創業地雷。當你要做一件新事情,一定會害怕,而他去美國念創業研究所學到最大的東西就是「勇氣」。
他總結創業失敗的原因有二:1. 邏輯不正確、2. 半途而廢。所謂的邏輯正確,是避免技術本位思考,例如先做產品再決定要解決什麼問題、誰是你的TA。最好的方式是在某個產業或學校中發現有個問題,先來確認問題,再來想解決方法。他也告誡創業者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但是在這個產業、服務背後真的有鑽石有前提下,否則就是傾家蕩產的創業。堅持在錯的道路是很可怕的事。台灣的教育是不承認失敗,堅持總有一天會成功,但要放開心胸,失敗就失敗,「成功」從承認失敗開始。
跟著董事長遊台灣董事長 戴勝通:跌倒了,自己爬起來。沒有任何理由
70歲的戴勝通在26歲第一次創業做帽子,現在出來做旅行社,40幾年來的創業經驗就像是高空彈跳。他認為創業成功的要素為創意、不服輸的性格、好的商業模式、以及勇於面對問題的能力。
許多人問他為什麼這麼老還要出來創業?他認為不要太依賴他人,也反對大家去找創投,從零開始慢慢地面對市場。別人的盲點就是你的機會,產品、服務有特色,一步一步去做,七十歲的他可以做,你一定也可以。
趨勢科技創辦人 張明正:勇於面對挫敗,才有精彩人生
張明正在1988年成立趨勢科技,看似成功,但每一天仍然戰戰兢兢,每個企業都有可能會有失敗的時候。他提到2005年一次電腦病毒的創新嘗試把日本700台高鐵癱瘓了600台,一天股票掉了六百億台幣。創新一定會失敗,但因為堅持他們的文化,所以必須承受失敗的成本。
現在的創業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不用買server、買辦公室,只要租個cloud就可以開公司,失敗的成本比過去更低,但不代表不會失敗。他分享了自己兒子創業失敗的經驗,卻因為沒有定義好目標使用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導致團隊太愛自己的產品,卻沒有帶起使用者的量。
後來他們改變作法,先去做使用者調查與市場研究,並用business model canvas去定義誰是目標客群,再重新去想點子。這次他們不做ppt而是做prototype,將可試驗的產品放到市場上做驗證,再開始寫程式,並慢慢調整產品、規模化,去看產品跟解決方案是否可以讓使用者滿意。
張明正表示他在台灣很少投資,因為失敗率太高了,台灣市場太小,所以要放眼國際,並且聚焦在目標使用者,畢竟創業不是要解決所有人的問題,而是要解決一部份的人的問題。最後他提醒創業者,千萬不能太愛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