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OX執行長林冠群去年發言引起唱片業不滿後,近來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也很少接受媒體採訪,22日他難得參加新加坡的亞洲音樂產業B2B年會Music Matters,音樂媒體Billboard雜誌東京負責人及記者Rob Schwartz在台上以提問方式,邀林冠群談KKBOX近來在亞洲6個市場的發展及他對音樂產業的觀察。
以下是問答對談:
Q:KKBOX成立於2004年,那時候只有在台灣提供服務嗎?KKBOX非常成功,你可以簡單講一下KKBOX的歷史嗎?
沒錯。KKBOX是音樂訂閱的串流服務,現在在台灣、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都可以使用,KKBOX已成立超過10年,我想我們是最早做串流音樂的公司之一。
Q:你能談談你們在台灣和日本提供的其他服務嗎?特別是日本是非常難進入的市場,而你們在日本非常成功。
亞洲是非常不同的市場,很多人問我說什麼是你全球的目標計畫?你們想像Spotify一樣擴展服務到全球50個、100個國家嗎?但老實說,我個人對於擴張服務到多少國家的這個數字並不感興趣,我更感興趣的是,去選擇我認為我們能有影響力的國家發展。所以我們主要選擇的地方,是在文化、生活方式及語言上有極大差異的國家,這可以建立起與西方大型競爭者不同的自然門檻。
目前KKBOX進入的國家,我們不只想做串流音樂服務而已,而是提供360度的服務,讓人們聽更多音樂、消費更多音樂。以KKBOX主要的市場台灣為例,KKBOX不只是串流音樂服務,我們也是電子行動票券平台,人們可以買演唱會門票。同時也有KKBOX年度演唱會,同時傳播到10個國家,每年約有1萬人參加。我們也有媒體事業,我們經營事業的方式跟其他競爭對手有極大的不同。
(圖說:KKBOX執行長林冠群與Billboard雜誌東京負責人Rob Schwartz以訪談方式對談。圖片來源:典選音樂提供。)
Q:你們在日本怎麼做,你如何打入日本市場?
KKBOX在日本是第二大音樂串流服務,日本的數位還在非常初早期的階段(註:日本唱片公司還未普遍接受數位音樂及數位平台),串流才剛開始成長。以市占率來說,第一名是日本的電信服務業者NTT DOCOMO,提供廣播服務型的服務。第二名是日本網路及電信公司KDDI所提供的服務Uta Pass,實際上是由KKBOX所經營。兩大電信公司的音樂服務,在日本都有超過一百萬訂閱用戶。
我們現在把焦點放在日本市場,所以策略是同時經營包括KKBOX和Uta Pass兩個服務,在日本市場,Uta Pass現在的使用者比KKBOX還多,而Uta Pass只針對日本市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的歷史,電話載具對於數位內容有巨大的影響,LINE非常成功,不過在音樂服務上,還是以電信公司占大宗。
Q:2010年,你們有日本的投資者投資KKBOX?
沒錯,從2004年開始,早年的KKBOX是很辛苦的,我們的串流音樂平台一開始建立在PC上,那時候還沒有iPhone、Android等智慧型手機。雖然很辛苦,但也幫我們打下地基,建立起包括商業模式,與唱片公司的關係等等一切經營事業所需的基礎。
從2009年開始,iPhone 3GS幫我們一個忙,也開始接上訂閱服務。那個時候我們開始認真思考把服務擴展到亞洲其他國家,日本是很重要的市場,我們都知道日本市場很難進入,所以我們跟KDDI合作,KDDI也收購除了創辦人團隊之外的股份(註:KDDI以6千萬美元取得KKBOX海外控股公司76%股權),所以KKBOX最大的股東是KDDI和經營團隊,這也讓我們在日本有了事業的基礎。
Q:如果你們能夠打下日本市場第二,也代表你們能占有重要的位置,日本很少有訂閱服務模式,有些日本大型音樂拒絕把他們的音樂放在訂閱模式上,像經紀公司Johnny's,旗下藝人團體是AKB48,他們就拒絕走向訂閱模式服務,也不想把音樂放上數位平台。你可以跟我們談談為什麼你們能跟AKB48合作?
把數位內容放上隨選(on demand)服務或廣播服務,有明顯的不同,我們在日本有兩個服務,KKBOX基本上是隨選服務,我們還沒未說服唱片公司把日本流行音樂(J-POP)授權至隨選服務,但是像電台服務的話,就跟Pandora很像,現在日本唱片公司比較能接受電台模式(註:跟AKB48的合作主要在電台服務方面,而非隨選)。
沒有人能長遠占住某個位置,當他們之後比較能接受釋出J-POP的版權到隨選服務上時,我們有打帶跑策略,推出電台服務,覆蓋好的內容,擴大使用者,不過長遠來看,我仍然認為隨選服務才是人們真正想要的,這可能還要花點時間。
(圖說:KKBOX執行長林冠群分享泰國和馬來西亞市場,預付模式也讓KKBOX得用更彈性的商業模式來因應在地的生活方式。圖片來源:典選音樂提供。)
Q:日本的實體CD販賣市場還是很大,產業界對訂閱模式服務還是很保留,而你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市場的發展狀況如何?
我們在這些市場還是很早期的階段,新加坡有一點不同,我們應該多談一點馬來西亞和泰國。這兩個國家人口數很多,我們的經驗顯示,他們是預付經濟(Prepaid economy),當我們推展服務時,所遇到的挑戰是:要解釋什麼是「訂閱」!當你付電話費的時候,不是用訂閱的方式,而是用使用量來計算,很難解釋什麼是訂閱。
在掙扎過後,為了讓服務普及並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我們調整了商業模式,在這些預付型的國家,有更彈性的商業模式,以日租、週租取代月費訂閱。
我們在泰國做得很好,現在是泰國最大的服務,我們有很強的合作夥伴AIS(泰國電信公司),但是,我老實說,在泰國擁有領導地位並不代表什麼,因為市場變化得很快,最大的挑戰是預付經濟讓我們的每個月的訂閱者不斷波動,所以我們一直嘗試找出其他方式,讓使用者願意持續音樂付費。同時我們也把新的模式引進泰國,跟當地的唱片公司合作,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事。
馬來西亞的話,使用者會比較希望使用免費的音樂服務,但是轉換率很低,所以馬來西亞絕對是困難的市場,我們試著找出下一步。
新加坡人大部分聽的音樂還是西方歌曲,KKBOX的強項是亞洲流行音樂,如同我一開始說的,我們想要聚焦在各國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差異,跟西方文化不同。我不是暗示新加坡對我們來說不重要,但我們更強調泰國和馬來西亞,我們在新加坡做得不是太好。
Q:你們現在有對哪些市場感興趣嗎?
不是立刻,我們現在聚焦在我們現在進入的市場,把音樂結合至人們的生活方式裡,我們仍然看到訂閱服務非常健康的成長,這是我們想要聚焦的。
Q:音樂界很多人對音樂訂閱服務,不管是Spotify或是一般的訂閱服務不以為意,你怎麼看?
我們看到很多網路媒體上有很多意見,講說這個產業的經濟要怪罪誰?而藝人對串流音樂服務很不開心。但是,我的想法是,我們應該仔細看看遊戲產業的發展,又是不同的故事。如果我們不在音樂產業做劇烈改變的話,我想我們會被Candy Crush擊垮!我想音樂產業沒有任何人要被責怪,我們共同的目標其實是遊戲產業。
(Rob Schwartz補充:隨著多螢裝置的發展,我們不是跟音樂產業競爭,我們是跟使用者的注意力競爭,而遊戲產業也許是頭號競爭者)。
以遊戲產業的歷史來看,其實有點像音樂產業,他們一開始也是用CD販賣遊戲軟體,然後轉往線上遊戲用訂閱模式,但現在,手機遊戲基本上是讓使用者免費玩,而用遊戲虛擬寶物收費。你可以看到遊戲產業轉變的過程,我想最重要的是,音樂產業要更開放去適應更多有彈性的商業模式。
延伸活動|【驅動創新時代,Let’s Meet Talents!2015創業小聚暨AAMA台北搖籃計畫年會】
國際觀點 X 台灣經驗:500 Startups創辦人Dave McClure、台大教授管中閔、時代基金會/Garage+副執行長趙如媛
東南亞 X 北京 台灣創投看創業家特質:Golden Gate Ventures Founding Partner Jeffrey Paine、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心元資本創辦人/執行合夥人鄭博仁
創業教練分享:ALPHA Camp創辦人Bernard Chan、codementor創辦人劉威廷
論壇報名
創業團隊募集中!新創服務與人才招募展示 X 新創/企業/創投媒合會,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