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文創產業的思索與問答]汪麗琴:未來應建立完整的通路及產業鏈

editor 汪麗琴Garce口述,彭永翔採訪整理 2015-01-17
[文創產業的思索與問答]汪麗琴:未來應建立完整的通路及產業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覺得台灣的設計優勢之一是「熱情」,台灣設計雖然仍在起程中,卻也是最有熱力的狀態。籌辦《重返美好年代展》時,Playmountain的中原慎一郎與graf的服部滋樹先生都覺得台灣這幾年沸沸騰騰的設計熱力,反而刺激他們重燃對於設計的熱情。

台灣文創在亞洲似乎扮演一個滿重要的角色。縱觀亞洲,中國大陸仍即起直追;香港設計過於商業。香港人喜歡台灣設計,也許就是因為台灣人溫潤柔和的特質反映於設計中,所以像物外東海醫院的設計都有「溫度」在其中;Green Room用工設理念設計,以手工縫製皮件,工整中又帶些手感。以上這些設計品牌,不單只從工業設計面思考,還加入故事、溫度、手感的設計,都是我覺得可能會成功的作品。

從市場觀察,新加坡、香港及大陸皆可能是台灣設計的潛力海外市場。但中國太愛複製,前三年或許可以獲利,三年後的發展就很難說。未來歐美市場我認為有可能突破,例如柒木設計上次與我一起到東京,他們的「一盞東西」燈具傳遞New and Old的概念,結合東方燈籠及西方工業感的燈罩設計,吸引了Ace Hotel的注意。另外像物外的筆,也滿受日本人及法國客人的喜愛。

台灣設計的困境則有幾個面向。「設計面」設計師都不夠專注在設計上,因為台灣設計師雜事太多,我覺得若能一年一次推出一個完整系列的產品,品牌定位及形象才會越來越清楚。

在「通路面」上,設計師要專心做設計,不要自己做通路,讓專業的行銷人、業務去幫助設計師把設計推向國際通路。要把設計當商品去推廣,歐美是很勢利的,業務人員要有體面專業的穿著、準確快速的報價,才有說服力,做生意就要有做生意的樣子。讓設計師去介紹,不僅無法對準展中買家需求,也失去了設計師應該要有的地位,可惜的是台灣還沒有這塊人才。

最後,「產業化」是重要的,不是把預算平均分給設計師,而是將預算運用在建立台灣的「設計產業鏈」。例如把竹工藝及藤工業等製造端的工廠建立起來,才能面對量產問題。設計師只要專心做設計,提供設計圖後,工廠就能拆解製作流程怎麼做、後端通路怎麼做,這樣台灣設計才能長遠發展。

本文轉載自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2014年12月號 台灣本事 BEST 100,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