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科技的話題還在延燒,今天又看到一則新聞,讓我對政府推動創新又感到有些憂慮。新聞的重點如下:
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在行政院會上,聽取科技部的「3D列印科技的發展及推動」簡報後指示,將推動3D列印產業在2018年達到從關鍵零組件、材料到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掌握世界30%的3D列印機產能;培養百萬名3D列印應用與文創人才;建立世界級的創意設計與中華文化藝術巨量資訊圖庫。
的確,3D列印是全球很熱門的話題,我也認為,硬體製造力還是台灣很重要競爭基礎,但這則新聞讓我憂慮的是,顯然我們還是只看到「產能」或說是「列印機」的硬體層面,3D列印背後所彰顯的動手做、少量客製化的Maker自造者精神,完全沒被看見。比如在maker界,很多人的第一步,就是動手設計一台自己的3D列印機。
記得去年4月的時候,因為我們製作了一個《3D列印》的封面故事,頗受到好評,也因為這個報導,暑假我將小孩送去了3D列印的夏令營,營隊期間,我看著孩子用軟體畫著設計圖,然後把東西「印」出來,從功利的觀點,這些小東西,真的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不過,卻讓孩子相當有成就感。
營隊結束那天,我跟指導的老師聊了一下營隊的情形及3D列印的發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告訴我,「印東西」一點都不重要,難得是怎麼把腦子裡的東西,透過軟體的輔助,轉化為實際可行的設計。老師說,雖然在塑料的量、溫度控制等方面都做了設定,往往因為線條沒抓準,或是角度有問題,孩子的產品就會列印失敗,只有不斷try error,才能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我家小孩就曾因為設計錯誤,弧度沒抓好,東西無法成型,隔天再來一次。機器是工具,使用的人才是關鍵。
還有另一個故事,不久之前,同事去參加一場3D列印自造者的聚會,在現場,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大家最困擾的問題是,雖然有了3D列印機,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開始設計,機器在一旁無用武之地。現場學員的困境,也是台灣產業的縮影,我們很會解題,卻不會問問題,但創新的源頭就在於發現問題,或說是找到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回到行政院院會的新聞,我們要的不光是會用3D列印的百萬名人才,也不是用職訓的觀點來培育人才;我們也不該只看見30% 的零組件商機,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對生活有感覺、有想法、能發現問題、能夠動手做的maker設計人才,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發現更多元化、更有意思的產品可能。
說到這,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就不免連帶擔憂起我們的12年國教,教育的目標不是不考試,而是激發學習的興趣,但現在,多數制度或方法常常在抹煞孩子的熱情,有個朋友讀國中的孩子,喜歡拍片、喜歡動手組裝,但在這開學前夕,他為了到底該完成自己的短片,還是厚厚的評量式暑假作業傷腦筋中,政府、學校到家長都有責任,到底我們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未來人才呢…..越想越多,越想越煩,哎,該去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