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動裝置普及,App應用成為一股熱潮,千奇百怪功能的App不斷上架,許多新創公司也著重開發新的App攻佔市場。有趣的是,同樣的關鍵字搜尋會出現數個類似結果,包含付費或不付費的App。在同質性高的競爭環境中,該如何讓自己的App脫穎而出,似乎是這個世代的一門顯學。
應用程式分析(In-App analytics)是針對使用者如何操作應用程式的使用者經驗基本資訊,推翻了銷售數字說明一切的傳統。開發者可從中發現更多超乎想像的資訊,比如,消費者對App的購買欲望;透過應用程式分析,找到讓消費者心動的條件。那麼,究竟該如何分析這些使用者經驗,近而讓App獲得市場青睞呢?
以下是以使用者經驗做分析的幾個重點:
使用者最重要的3 W 1 H
1.誰是使用者(Who)?
使用者挑選產品一定會以自己為優先考量,所以因「人」制宜的產品通常深得人心,使用者的國家文化、性別、年齡、語言、新手或老手都是影響行為習慣的因素,在潛意識中主導了使用者的決策偏好。
首先,了解目標使用者到底是什麼樣的族群,才能找到正中紅心的產品條件,客製化的商品服務沒有人不愛,讓使用者用得舒服、覺得這款App就是專為他而設計,那誰能拒絕得了呢?
2.為什麼要用這款App(Why)?使用的目的為何(What)?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驅動行為產生的動機,使用者的動機正是需要被滿足的需求;站在使用者立場多問一個為什麼,找到使用者的需求再下手做功能、介面設計修改,不是開發者覺得好就是好。
誰會選擇無法滿足需求的商品服務?沒有。「這正是我想要的!」當使用者覺得App解決問題、符合需求,那麼就代表成功了。
3.使用者怎麼使用(How)?
除了App使用的行為層面,也包含了何時(When)和何地(Where)使用的因素,這部分和動機也有關聯,彼此互相聯動影響。細節往往能夠提供意想不到的資訊,例如:按鈕位置和點擊率的關係、螢幕滑動順序等小動作,其實會透露使用者的行為偏好,他們自己並不會發覺,就像右撇子習慣把筷子放在右手邊使用,如果把筷子放到左邊,便會用的很不舒適、不開心。
使用者經驗分析可以了解使用者如何操作,從流程中便可知道產品的設計對使用者而言是否「人性化」,仔細分析每個操作步驟,讓使用者用行為自己透露他對App最真實的想法,用此作為根據設計出貼心的App,抓住使用者的心。
如何做好的分析?
分析不是等到App上架才開始,否則從中獲得的資訊,將會來不及運用於App的設計。當決定套用分析結果時,要注意從小部分、關鍵的缺點做起,如果想一口氣修改,那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分析的工具有很多種,各有特色,沒有一個工具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個一個嘗試、挑選適合自己App發展的工具,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如何運用分析後的數據結果?
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透過分析可以知道哪個畫面最多使用者選擇離開、哪個步驟最少人使用、使用者花最多時間在哪個頁面?找到使用失敗的原因,運用使用者經驗分析後的結果解決App特別的問題,讓App變得更好。例如比較再次使用者和新使用者兩族群間的使用方式,分析後便可發現兩者有明顯的不同:前者知道App哪個部分最實用,會直接一路點選到該部分,透過這項結果,在設計時便可以強調該部分的呈現,以及切換的流暢率。
找到分析結果真正代表使用者經驗的意涵,開發者能從中知道什麼樣的特色、哪些重點是需要聚焦的,這同時也可能是企業開發可深入投資的點。
應用程式的使用者分析是一項好工具,但不代表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分析的結果可能分成各個流程的區塊資訊,要統整資訊、挑選有益於App在市場上的定位及競爭力,掌握App的動態發展,將使用者放在中心,持續、不斷地改進修正,提升市場上和類似App的區隔性,才能開發出吸引又滿足消費者值得下載的App!
資料來源:http://ppt.cc/N3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