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搜尋持續強化「預測」與「對話」

Google許久未在台灣發布關於搜尋產品的發展近況,今天(11/18)隨著亞太區媒體活動A Day with Google,駐點東京的Google搜尋產品總監德生建太郎(Kentaro Tokusei)來台灣分享研發進度,德生表示人們在生活中發現各式各樣的問題,Google發現可以從三個方向協助使用者解決問題,「第一是Answer,提供問題的答案並協助使用者解決後續將面臨的問題,第二是Converse,和使用者對話,第三是Anticipate,預測使用者的需求」。
德生舉例2012年推出了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Google能夠在使用者搜尋「台北」的時候了解網友是在搜尋這個台灣城市,並且顯示與其最高度相關的網頁,包含圖片、地理位置、某個觀光景點的詳細資訊以及所有相關的地點。這已經預測出使用者可能需要找尋的資訊類型。
這次的Google生活體驗活動之中,可以發現「語音搜尋」成為許多生活情境的重要一環,例如做菜時雙手沒空又需要搜尋食材細節,或是口語即時翻譯等。德生指出,語音搜尋自2008年推出,目前已經支援超過40種語言,包含廣東話和越南語,「為了更清楚辨識各地口音,Google從零開始建立語音搜尋基礎,蒐集當地居民的聲音樣本,建立語言模型。舉例來說,香港和菲律賓的居民分別將許多英文融入廣東話和菲律賓語當中,Google 在建立語音搜尋的時候將這些語言的運用都考慮進去,所以使用者可以自然地透過說話的方式進行搜尋,就像在跟朋友說話一樣。」
現場另一個關注的焦點是搜尋的亞洲發展情況,從語音搜尋加入口音條件已可看出用心,另外「手寫功能」也是明顯案例,對許多亞洲語言來說,要用標準化的羅馬文字鍵盤輸入自己的語言並非易事。所以在非歐美語系國家的搜尋首頁中,Google 提供虛擬鍵盤,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方言鍵入搜尋需求,其中包含日文、韓文、中文拼音、廣東話、印地語及台灣的注音輸入法。也運用觸控螢幕優勢,開發出手寫輸入法,讓使用者可以在Google首頁「寫出」搜尋需求,這對大多數的亞洲語言來說非常適用。
德生表示:「Google 預計下一個新興的10億網路使用者將崛起於亞洲,同時,亞洲也正在發展出令人振奮的網路革新,是Google越來越重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