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高科技公司的市值「浮雲」

Bnext 陳荻雅編譯 2012-07-16
高科技公司的市值「浮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15年來掛牌上市的網路公司每家都在資本市場獲得驚人的本益比,這些股價享盡優勢的網路公司有時不見得有堅實的基本面支撐。

對此,併購顧問公司Magister Advisors表示,這些公司獲得的幾乎都是「信念本益比」,也就是大眾與市場已過度寬鬆的標準檢視這些網路公司,尤其對已經闖出名號的網路公司更是寬宏大量。

諸如社交網站LinkedIn與Facebook的本益比都比Apple及Microsoft高不少,LinkedIn的本益比約711倍、Facebook 70倍,而Apple與Microsoft的本益比都只有十開頭。

Apple的管理穩健、品牌價值難以估計,若能享有網路公司的本益比,那麼市值恐怕早已破兆(美元)。

Magister Advisor的總經理Victor Basta對這個現象提出嚴正警告:

這代表夢想比實際成就還偉大,****LinkedIn****與****Facebook****都是下一世代的網路商業模式,要在這時候相信他們值這麼多錢、甚至比市場真正的領導者還值錢實在很可笑。**** 

很快地,像****Facebook****這類的公司會達到另一種「飽和」,這點也應該要反映在本益比的修正中。我們可能與每一個堂兄表妹成為好友或是加了全世界的業務人員在人脈當中,但仍然無法僱用到合適人選或和親戚分享一張母親****80****大壽的照片-很快地,這些社交網站就會碰到社交的終極瓶頸而失去享有高本益比的資格。**** 

科技業的明日之星向來享有這種「本夢比」,這可以理解,但在過去十幾年中有誰印證了這樣的本夢比?只有科技業才會嚮往數鳥在林而非一鳥在手之景。**** 

上述論點固然正確,但不要忘了,包括Apple、Microsoft、Google都在剛掛牌時享受過本夢比的高規格待遇,然後才慢慢成熟、營運穩定。

希望Facebook也會是這樣為人津津樂道的公司之一,就算不是,股票市場永遠不需要別人傳授優勝劣敗的學問-看看Groupon不就知道了。

出自GigaOM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