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五年投入一億元 產學結合開發前瞻技術

Bnext 數位時代 2007-01-15
五年投入一億元  產學結合開發前瞻技術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台灣科技產業製造能量逐漸移轉到中國之後,未來的產業競爭力,關鍵在人才。過往,台灣靠著資金與設備的投入,以製造為主體,打造而出的科技產業聚落,曾是台灣競爭力的來源,但當台灣朝製造密集轉為知識密集後,如何讓人才發揮創意與智慧,投入附加價值更高的研發與設計領域,將考驗每個廠商。
視人才為資產,招募更優秀的人才,是目前科技產業中最重要的趨勢。在經濟學中,創造經濟產出(output)的三個要素分別為:資本(capital)、設備(equipment)、員工(labor)。在過去,產出的重點來源在資本與設備,重視生產效率與規模,未來,經濟產出的重點來源則在員工,重視研發、行銷、品牌等創意。
「台灣企業目前普遍缺乏學歷之外的找人方式,徵才的管道不夠多元,」經濟部產業人才推動辦公室專案經理賴昶樺指出。對多數廠商來說,目前仍停留在被動等人才上門,依學歷決定是否任用的既定模式中。為此,《數位時代雙週》特別走訪聯發科技、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在重視研發競爭力的IC設計與液晶面板產業中,三家廠商各自將尋找人才的觸角深入校園、時間拉長,透過各種與學校單位產學合作的模式,為自己也為整個產業,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創造少見產品切換典範

**
若仔細看聯發科現在和五年前的財務報表,會發現幾乎是兩家公司。五年前,聯發科的營收比重中,一半來自光碟機相關的控制晶片,現在,則一半來自手機晶片,在素有「一代拳王」宿命的IC設計領域中,聯發科創造出少見的產品切換成功典範。
聯發科的產品線走向多元化,背後的關鍵,就來自各領域優秀的人才,持續進入聯發科過去幾年來,,聯發科也分別在台大與交大贊助成立頂級的學術實驗室,分別以五年、八年各一億新台幣的方式,透過學術與產業合作的方式,開發前瞻技術。
聯發科技設計、資訊暨製造工程副總經理張垂弘回憶,大約六年前,聯發科剛開始進軍手機晶片領域,由於當時台灣在無線通訊相關的射頻、類比IC領域技術能量不足,因此興起了捐助台大電子所成立頂尖無線通訊實驗室的想法,「一是擴充研發能量,二是培養人才接班,」張垂弘回憶。
由學校主導的研究專案,放眼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才會成熟的技術領域。「由學校走前面,帶領學生做研究,十年後技術成熟有商機,自然就有學生畢業接班上來,」張垂弘指出聯發科希望創造的良性循環。
由於台大的成功經驗,加上聯發科規模逐漸擴張,後來,也以同樣的運作方式,在交大成立研究中心。在兩所學校的分工上,台大挾著最高學府的人才與師資,走的是專精無線通訊領域的研究;交大則擁有台灣規模最大的電機與資訊學術資源,走的則是跨領域研究整合。

**跨領域討論激發研究創意

**
「科技走到最後,比的都是整合能力,IC設計廠商規模變大後,也必須更重視整合的應用,」交大校長吳重雨指出。他當時擔任交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就是由他領軍學院內各教授,直接與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提出未來的發展構想。
相較於台大的專精,交大則以研究群的方式運作。本身來自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的聯發科研究中心主任李嘉晃分析,透過研究群的方式,不同領域的師生能密集交流,「研究創意往往就在跨領域討論中產生,」學生在學期間就可累積跨領域交流的經驗,同儕之間的競爭與交流,也有助於研究成果更早展現。目前,交大的聯發科研究中心共有三大研究群,分別為低功率軟體技術、WiMax應用、系統單晶片硬體,研究範圍涵蓋電機與資訊兩大學院。從二○○四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各產生出六個重要專利,去年在手機的低功率研究領域上,更研究出被聯發科視為具有高度價值的專利,陸續在各國提出專利申請。
過去幾年來,聯發科本身的調整,與陸續在台大、交大成立實驗室高度相關。儘管,參與聯發科實驗室研究專案的台大、交大學生,畢業後未必就會到聯發科工作,但在學期間所學與聯發科的發展領域高度相關,加上雙方又已有長期互動的經驗,聯發科自然能比其他廠商,更能吸引這兩所頂尖大學的優秀畢業生。聯發科在五年前切入手機晶片,因在台大成立實驗室而吸納更多通訊人才,這兩年隨著耗電技術、跨領域整合成為科技產業關注的焦點,重心轉為軟體整合研究後,聯發科現在已有六成研發人員為軟體工程師,更與在交大成立研究中心高度相關。
能夠成功擺脫「一代拳王」宿命的聯發科,就是由各環節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