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作者為以熙國際的創辦人Madeleine,主動投稿Meet創業小聚。以熙國際的團隊中目前包含多名外籍員工,而作者也從管理者的身分以及自身感受,從最真實的角度講述外籍工作者在台灣的思維和工作差異。
什麼是國際腦?國際腦是能多元文化角度思考並想出策略。一直以來我都是與不同文化的背景的人工作,創業之後我更是變成「外籍同事」的管理者。25歲開始,我需要管理與激勵一群不同文化的人,同時掌握自己的創業進度。在同一個文化背景一起工作可以省略掉很多溝通,在你我的表述之間,許多話已經不必說明。
中文是一個講求猜測與聯想的語言,同事只要抱怨很冷,聽的人會主動把冷氣關掉,英文的語句裡面沒有那麼多的猜疑,你要對方關掉冷氣,你的動詞與主詞都應該出現在語句裡面。分享一下跨文化與跨語言同事之間該如何共事會更和諧。
工作準則規劃在合約之中都要先說清楚
西方人非常重視合約,口頭上的約定都不能算數。一起共事之前,工作內容就應協調清楚,合約就應該先簽妥。為了要掌握更多溝通的效率,外籍人士很在乎老闆的誠信。
由於外國的習慣是每一個人細分工作,每一個人做得細膩精緻,相對的,台灣老闆喜歡用通才,你雖然是IT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需要略懂資源行銷或是業務。台灣老闆這種訓練員工的方式,很多外籍人士無法適應;對台灣老闆來說,也會覺得外籍工作者做事雖專業,但也不夠有彈性。
除了溝通再溝通之外,建議老闆在開職缺之前,先把工作職掌思考清楚,避免這樣的跨文化衝突,導致訓練好的人才又要離開。
休息是休息,工作是工作
台灣人忙碌起來的工作狂模式讓西方員工很難理解。他們只要看見我們失去了熱情,眼中沒有光芒就會認為我們只是瞎忙。Work hard 不如work smart,要請他們加班就要給加班費用,不然請他們努力一起熬過天堂路就不大可能。
外籍工作者沒有休假就沒有靈感,沒有好的工作氛圍環境就無法付出。他們對「多付出」的概念無法認同,不是他們很自私,是工作與生活絕對是要分開。亞洲的老闆要嘛就是給假期,不然就要按時付加班費用。
任何關於加班的要求,沒有處理好,都會被當成剝削勞工。以我們公司為例,管理者都要會玩也會工作,跟外籍員工一起遊台灣,一起唱歌,定期舉辦potluck(集體聚餐)和飯局絕對是必要的,而且不能談論公事。
不怕衝突,只怕你都不說
大家都能和諧的工作是理想,但真正在一起工作的人不可能沒有衝突。有時語言在表達愛是這麼的無力,在表達傷害卻又如此銳利。
西方人不怕衝突,只怕你都不講出想法,只會當一個點頭的追隨者。與他們共事要有很多建設性的思考,茶餘飯後大家沒事就喜歡辯論政策或是某一種社會現象。Critical thinking or critical debates (批判性思維或批判性論爭)是西方整體社會得架構與習慣,如果你是個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想法而只想賺錢的老闆,他們就不會想要追隨你。
一旦你是他的主管,你就得思考得比他快;對事情的看法要比他多元;比他有建設性與創意。他們順從你的原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在乎什麼樣的價值觀。
以熙國際目前行銷與教務的工作都是外國團隊在執行,將近25位的顧問與PR,怎麼管理溝通協調曾經對我來說也是個難題,如今已經駕輕就熟。我雖然是華裔,也花了一些時間適應這樣多元的管理文化。但沒有工作不辛苦,沒有人不複雜,沒有任何溝通不繁瑣。跨文化的工作環境需要多點耐心與包容,才會成就一個多元思考的執行團隊。
延伸學習:
相關的簡單英文用語可以這樣說
Tackle conflict –化解衝突
Unify the team-使團隊一致
Set an example-當模範
Have an open-door policy-制度透明化
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將心比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紐約出生台灣人,高中回台後接觸成人國際教育,台大畢業。
站在全球舞台,表達不只關乎語言和口才,更重要的是心態:先有驅動一切的WHY,然後是如何做HOW,最後才問做了什麼WHAT。我的WHY是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我的HOW是創辦國際文教機構,我的WHAT是輔導上千名常春藤名校、國際企業人才。所謂「國際觀」,並非汰換原有文化與價值,而是深刻明白自己是誰、要什麼,站在全球視野與高度,清楚自信表達主張。歡迎你跟我預約時間,用更好的語言與觀點,遇見未來更美好的自己:https://goo.gl/rykJ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