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界不乏黑科技,洗臉機、瘦臉器、按摩棒……目前最紅的「美容新武器」應該是 Dyson Supersonic™ 吹風機。
圖片來自:Dyson Supersonic
這台吹風機紅到什麼程度呢? Chanel 的掌門人,老佛爺 Karl Lagerfeld,他的愛貓 Choupette 都擁有一台自己專屬的 Supersonic。要知道 Choupette 可是以超高品味和奢靡生活方式著稱的。
Karl Lagerfeld,照片來自: Frederic Legrand - COMEO / Shutterstock.com
這台號稱投入5000萬英鎊經費,歷時50個月研發,在超過600個原型上反覆測試,測試超過1010英里秀髮的吹風機,除了科技含量高,定價也夠高,299英鎊(約合12,470元台幣)。
不過這麼高定價的吹風機仍然阻擋不了一眾愛美的女生買買買。
家電界的「賈伯斯」
Dyson Supersonic™製造商是著名的戴森公司(Dyson),其創辦人是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英國的發明家和工業設計師。詹姆斯·戴森目前以49億美元的資產在 2016 年富比士富豪榜上全球排名第380名。
詹姆斯·戴森於1947年5月2日出生在英國諾福克郡克羅默市,1965到1966年就讀於Byam Shaw School of Art(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1967至1970年則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RCA,Royal College of Art)修讀家具和室內設計專業,而後還進修了工程專業。
James Dyson,照片來自:Nobuyuki Hayashi via flickr, cc license
在R.C.A期間,戴森為一位名為Jeremy Fry的英國企業家工作,和Fry合作設計出了他第一款產品,海上卡車(The Sea Truck),一艘用以運輸貨物的小型高速登陸艇。
而讓詹姆斯·戴森在工程設計界和家電界站穩腳跟的是真空吸塵器。
吸塵器中的「iPhone」
1978 年,戴森買了一台當時號稱「最強勁」的吸塵器Hoover Junior,但他發現這台吸塵器的吸力總是很快變弱,於是他就萌發了自己發明一台更好用的吸塵器想法。
經過 5 年的建模,1983 年戴森發行了「G-Force」吸塵器。苦於周圍對他的產品並不感興趣,戴森選擇在日本上市這台售價 2000 美元、粉色外形的「G-Force」,並在日本獲得了1991年的國際設計獎項(International Design Fair)。
圖片來自:New Monday
吸塵器發行初期,還有一個小插曲:戴森在其自傳《Against the Odds(超越可能)》中提到,我們耳熟能詳的安麗公司曾經在1984年竊取了他應用在吸塵器上的雙氣旋技術(Dual Cyclone)。在與安麗打官司的同時,戴森無法四處銷售他的吸塵器。
直到1985年,該情況終於被解決。1986年戴森取得了屬於自己產品的技術專利。
儘管在英國出師不利,但戴森還是決定在1991年7月8日創立了自己的戴森公司(Dyson)。
極富「愛迪生精神」的戴森做了5127次試驗後,終於在1993年的夏天成功在英國市場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無塵袋吸塵器DC01。僅僅兩年,戴森在英國的銷售量就超過了長久以來霸據英國市場的胡佛吸塵器(Hoover U.K.)。
1997年,戴森還因此獲得了有英國設計奧斯卡之稱的菲利浦親王設計獎( The Prince Phillip Designers Prize)。
當征服了英國市場後,戴森在2002年帶著他的DC07吸塵器準備進攻美國市場。同年10月,DC07的銷售量就比他的預期成長了十倍。只用了3年,戴森就征服了美國市場,佔有20%的市場份額。
2007年,戴森還在英國的新年榮譽榜單(New Year Honours)上被授予了爵士勳銜(Knight Bachelor)。
不止是吸塵器和電風扇
除了王牌產品吸塵器,戴森還積極向其它產品方向進行擴展:
- 早在1974年,詹姆斯·戴森就造出了第一款完全原創的發明——球輪手推車(Ballbarrow);
- 2000年,推出了洗衣機——ContraRotator,一台模仿手洗衣服模式的節能洗衣機,不過由於造價昂貴,剛發行的定價為1000英鎊;
- 2006年,推出了乾手機——Airblade。不同於用加熱的方式來乾燥雙手,Airblade利用空氣將手上的水珠刮擦掉,更乾淨同時也更節能;
- 2009年,推出了無葉風扇系列——Air Multiplier,這項創新打破了125年內一直持續不變的風扇產業。
不過家電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戴森,機器人和汽車行業也是他「進攻」的目標。
照片來自:Nobuyuki Hayashi via flickr, cc license
創新作為戴森的核心精神之一,但創新的靈感不是隨時都有的。如何保持創新的靈感,戴森2012年在Wired的採訪中表示:
戴森公司裡沒有技術人員,有的都是工程師和科學家,他們自己設計建模完成整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我不去逼迫他們做事,而是他們自己想要去做這些事情,不斷創新,真正投入去享受這個過程。
圖片來自:Contest Watchers
不只自己享受創新發明的過程,為了鼓勵年輕人參與從事設計工程產業,2002年戴森建立了詹姆斯·戴森基金會,設立了同名的國際性工程設計獎項 James Dyson Award。該獎項目前面向英國、美國和日本開放。
這次是吹風機,下次不知道戴森還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