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我們不需要複製50個矽谷,我們要的是「50個不同的矽谷」!

創業拿鐵| Jason Huang 2016-04-14
我們不需要複製50個矽谷,我們要的是「50個不同的矽谷」!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全球都在期盼下一個矽谷會出現在哪裡時,知名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創辦人卻認為,我們不該「複製50個矽谷」,而是該創造「50個不同技術的矽谷」,同時,政府應該放寬相關法規,讓創新不受限。本文擷取三大重點:
1 . 全球都在期待下一個矽谷。
2 . 我們不該「複製」矽谷。
3 . 世界各地興起的新趨勢。

本文作者Marc Andreessen,是全球頂尖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創辦人,曾經投資過Facebook、Airbnb、Skype、Twitter、Pintertest等大公司,是矽谷最熱門的投資公司。


1. 全球都在期待下一個矽谷

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州,是高科技創新產業眾星雲集的地方。上千所高科技產業的公司都設置於矽谷,例如Apple、Google、Intel、Facebook等,光是在矽谷的創業投資,就佔全美國創業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在科技產業界,除了將目光放置於現在的矽谷,也有不少人探討下一個矽谷會出現在哪。

大多數人對於「下一個矽谷」的想像多半是:

  • 又大又漂亮的科技園區
  • 混合研發以及大學的中心
  • 提供獎勵機制來吸引科學家、公司以及使用者
  • 透過財團以及供應商將產業互連起來
  • 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技術轉移
  • 建立良好的企業環境以及法規

許多施政者也不停在尋覓下一個矽谷的所在,其中當然也是因為矽谷代表著科技創新、經濟成長、還有社會的更多機會。而要再複製類似另一個矽谷的這件事也並非沒人嘗試過,卻都失敗了。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單憑政府的努力並無法吸引大眾。

圖說明
原文作者Marc Andreessen。(圖片來源

2.我們不該「複製」矽谷

施政者其實不應該嘗試「複製」矽谷,而是應該要了解他們的地區有什麼特定的技術領域,進而取消、調整原本相關規範的負擔。因為重點是:我們不需要複製出50個差不多的矽谷,我們需要的是50個不同領域的矽谷,各自擁有獨特的專業領域。

例如,有些國家有比特幣矽谷,在這裡比特幣可被完全合法的商業使用(比特幣是種網路支付的數位貨幣,目前包含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不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或是想像一個無人機矽谷,在特定的地方,可以取消對於無人機的法律控管。或者是自動駕駛車矽谷,在該區域內可以測試各種的無人車、道路、安全法等的設計。或者是幹細胞的矽谷...等等,各種類型的矽谷。

在這樣的設置之下,重點就會落在不同城市、州、國家政府間控管上的競爭了。同時,會有更多不同的創新產業出現,讓企業家去追尋這些新興機會。當施政者重新思考原先法規上的限管,就可以提昇該領域的新創公司、研究者、和想開創特定領域的大公司。同時,還可以在過程中探索更多法規上的問題。

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方式呢?因為,比起之前政府將所有創新集聚在一起、這樣不自然的做法,這種新方法可以讓政府可以更自然地從事他們最擅長的事:修法,或甚至說,放寬法規。

這種方式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這可以讓原本群聚的科技公司區分開來、同時還能夠更順利地爭取所需的資源。

「50個不同的矽谷」最大的優勢在於:它不只是區分開不同的地區還有企業,這樣的機制也能激發各地的創新。移除不同地區的法規可以讓多種的創新同步發展,不會受限於時間或是地點。

3. 世界各地興起的新趨勢

當然,創造「50個不同的矽谷」也存在著風險。其中一個可能是,較先進的地區可能會將他們的風險外包給較不先進的地區。但只要這些創新並不造成重大危害,這樣的形式其實可以讓開發中的地區以更快的速度追趕上。加上現今相當普及的智慧型裝置,資訊的普及將會讓在較落後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人更有機會走出貧窮。因應這個趨勢,下一個大公司就不會出現在像是美國這樣的大國家,而是世界的其他角落。這種競爭可能是唯一的方式、可以為其他地區創造與現有矽谷並駕齊驅的優勢。

這種趨勢其實也已經在巴西登場,例如該地的法規就對於無人機相當友善。其他領域也同樣能看到類似的趨勢,例如德國在生技藥物上就相當發達,日本也在考慮去除法規門檻、吸引更多藥品的研發。但這些案例也較多是因應趨勢而起、而非政府主動,所以筆者也希望各地國家、城市政府可以更系統化的設計出具有競爭優勢的法規。(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優勢在哪,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該地區的大學開始,看看能力所長在哪。像是大學擅長的是材料科學,那就從這個領域開始吧!)

類似的案例,美國其實已經有類似的法規調整。在電信業領域中,傳統電信業者會競爭、想要佔有某城市的所有市場。但在Google Fiber(Google光纖網路)開始在美國服務後,情況就有別於以往。現在競爭的反倒是各大城市,爭取、邀請Google光纖來到該地區服務。其中,最願意放寬法規者,最終將獲得Google光纖進駐該地的機會。

總之,我們要嘗試了解「單單一個矽谷做不到什麼?」這個問題,同時也替更多人創造更多機會。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50個不同的新矽谷,而不是50個失敗的原矽谷複製品。

圖說明
(圖片來源)

本文授權轉載自 《創業拿鐵

TAGS: # 矽谷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