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Twitter 正要邁入它的第 10 年。
對比 Facebook 光芒萬丈,十數億人臣服於這座社群帝國,Twitter 的故事顯得很落寞。儘管搶在 Facebook 之前竄紅,但自 2013 年上市高峰過後,Twitter 並不好過,一路走下坡,股票驟跌又裁員、高層紛紛出走,甚至一度面臨 CEO 空窗、無人領導的窘境,近一兩年關於 Twitter 最熱門的話題,是「該怎麼拯救它」。
很少有公司能夠撐過 10 年大關,只是,當它變得巨大,足以進入資本市場接受檢驗之後,卻也注定永遠被嫌棄「不夠巨大」。
photo credit: Twitter
2006 年成立的 Twitter 訴求新奇,只容輸入 140 字,並讓使用者以簡單符號轉發(Retweet)推文、呼叫或回覆他人(@),以及增加標籤(#)。這個簡單的服務,從普通人到搖滾明星、從科技巨擘到一國元首都愛用,威力大到今天一則推文可能旋即變成新聞頭條,甚至導致隔天股市劇烈動盪。
然而如今,140 字,一字一字堆疊出的,卻宛若金碧輝煌的牢籠,藍色小鳥像是深陷其中,忘了怎麼飛翔。
就在 10 歲前夕,Twitter 進行重大調整,為所有使用者預設成將兩個月前已發表的新演算法,將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或者熱門推文置頂,而不像過去按照時間序列顯示。
這個政策,又隱約折射出 Twitter 進退失據的掙扎處境。
雞毛蒜皮、針鋒相對、革命火種
just setting up my twttr
— Jack (@jack) March 21, 2006
10 年前的今天,Jack Dorsey 在文字框中輸入「just setting my twttr」,19 個英文字母,烙下 Twitter 誕生的第一個印記。
隔年,包含 Jack Dorsey 在內,Evan Williams、Biz Stone 與 Noah Glass ,四個大男孩滿懷希望,帶著這個原本用於公司內部溝通的點子、一次只能輸入 140 字的網路服務,前進一向歡迎新興事物的西南偏南大會(SXSW),希望「試試水溫」。沒想到一炮而紅,熱情的與會者靠著桌面版網頁與功能型手機(是的,當時甚至還沒有 iPhone)一天噴發 2 萬推文,像病毒,從水洩不通的會場感染到全世界。
Twitter「破壞」了部落格非得長篇大論、認真寫作的模式。起初大家只是在 Twitter 上恣意發洩、我說故我在,我在哪裡、我吃什麼、我心情差、我心情好,對陌生人詔告自己的雞毛蒜皮頓時變得非常合理。
產業分析師向來不看好這種有點「散漫」的服務,預言失敗的聲浪四起。但共同創辦人 Biz Stone 曾於 2012 年引述 Evan Williams 的隱喻:「我們應該禁絕冰淇淋跟所有它帶來的歡樂⋯但單純為了好玩的事情難道就不值得存在嗎?何錯之有?」
Twitter 位於舊金山市區的辦公室。photo credit: Wikipedia
Twitter幾乎要奪走原本Email專屬的「@」風采,其作為回覆功能的符號 @ 交織出饒富機智的對話,小說家親自解答讀者的疑惑,政治人物與常民激辯,又或各界高手過招,針鋒相對。
2007 年推出的 hashtag 功能「#」更徹底實踐了「團結力量大」的精神,網友自發惡搞活動也好、企業行銷工具也罷,最可貴、也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井字符號成了小民推翻政府的發動機,烽火在虛實之間來回猛烈延燒,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乃至於諸多重大新聞事件的歷史註腳,Twiiter 肯定佔有一席之地。
If only Bradley's arm was longer. Best photo ever. #oscars pic.twitter.com/C9U5NOtGap
— Ellen DeGeneres (@TheEllenShow) March 3, 2014
在歌舞昇平的西方世界裡,Twitter 強大的擴散力,總是名人發佈消息的首選。Twitter「轉推」次數、「追蹤者」數量、事件發生當下推文數量產生速度,成為判斷人事物紅不紅的標準量詞。歐巴馬 2012 年連任美國總統,拍下與妻子蜜雪兒永恆的擁抱照片、Elon Musk 發表 Telsa、SpaceX 等公司第一手消息、Taylor Swift 公開要求蘋果串流服務應該付費、Ellen Degeneres 擔綱奧斯卡主持人時,留下那張經典的好萊塢巨星自拍合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終於獲獎的感言、唐納・川普留下無數狂語、Jeff Bezos 倡議把他丟到外太空⋯⋯無數經典發生的第一地點,都在 Twitter。
這股「微網誌」熱潮也吹到了中國,在封閉的國土內栽出獨有的新浪微博,什麼都像,唯獨「什麼都能說」的風氣無從「山寨」。不過,在台灣 Twitter 倒是從來沒有真正大紅過,太晚中文化、Plurk 介面更受喜愛、隨後 Facebook 全面攻佔,台灣市場對 Twitter 的作用,似乎也只有廣告業務了。(台灣使用者少歸少,卻塑造了頗為特殊的文化,有機會再述)
「Twitter 之死,死於言語暴力」
2011 年,Twitter 如日中天,面對「你認為 Twitter 是什麼」的問題,Jack Dorsey 的態度輕鬆寫意,「Twitter 是什麼,就交由大家來定奪吧。」
大抵而言,Twitter 的面貌確實是由網友形塑而成,相較 Facebook 用演算法控制使用者能夠看見與互動的內容,實名制也塑造了相對安全而拘謹的環境;Twitter 的自由風氣卻是把雙面刃,就像真實社會,既能創造意義,也能摧毀人生。
「Twitter 之死,死於言語暴力」,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 umair haque 提前刻下 Twitter 的墓誌銘。
2013 年,任職公關的 Justine Sacco 發表了一則推文:「我要去非洲囉,希望我不會得愛滋病,開玩笑的,我可是白人!」,雖她只有 170 名追蹤者、當下也無人回覆。但她下飛機時,命運已然巨變:自己漫不經心的玩笑登上媒體、陌生網友挾帶仇恨言論洶湧而來,她丟了工作、在家中禁足、讓南非家族成員蒙羞。
這起事件只是社群霸凌的一道縮影。The Verge 創辦人 Joshua Topolsky 形容,Twitter 已成厭女、威脅與敵視語言積聚的一窪污濁泥濘,直言管理層「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即使大明星也無法倖免,已故影星 Robin Williams 女兒在父親死後,在 Twitter 上發表思念之情,卻遭惡搞圖片以及言語無情攻訐。
ISIS 肆無忌憚利用 Twitter「宣揚理念」。photo credit: Google 搜尋截圖
此外,未經剪裁、編輯、美化的影像與文字,在 Twitter 時間軸上迅速流動、集結,留下最生猛而原始的歷史見證,理所當然成為媒體採集資料的駐紮地,是它最珍貴之處,有時卻也被扭曲成恐慌漫溢到現實世界的捷徑。極端組織 ISIS 深諳新媒體操作,在 Twitter 一度橫行無阻,自 2009 年「初試啼聲」,5 年內養了 10 幾萬個帳號,殘暴的斬首與刑罰影片透過 Twitter 迅速蔓延,Twitter 高層飽受批評。
只是,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難以完全嚇阻邪惡,特別是 Twitter 這座擁有 3 億月活躍使用者的聚落。
然而,儘管規模已經如此龐大,多的是一字千金的名人,但它最深層的危機,卻也正是使用者數量。
Twitter、Facebook 2012 第一季至 2015 第四季活躍使用者比較(單位:億人)
今年 2 月 Twitter 發佈 2015 年第四季財報,月活躍使用者停滯在第三季的 3.2 億,亦即整整半年不增不減,靜止的數字造成股價暴跌 6.6%。不僅與 Facebook 在地球上驚人的攻城掠地無可比擬,Twitter 也被後起之秀 Instagram 狠狠超車,後者月活躍使用者從 3 億到 2015 年的 4 億,只花了短短九個月的時間。
只見牆內喧囂,哪見新人寂寥
Twitter 死忠使用者、同時也是大咖投資者 Chris Sacca,去年抱著愛之深的情緒,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近萬字的公開信:怎麼修復 Twitter。這篇文章指出,對於想一探究竟的「新朋友」來說,Twitter 不易上手,140 字集合的大片汪洋,有垃圾有鑽石,他們在岸邊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吐出隻字片語卻像投往無垠黑洞,只剩孤寂。
現在 Twitter 平均每秒產出 7,000 多則、一天製造 5、6 億推文,重度使用者早就跟志同道合的「網友」建立緊密的關係,也培養了在嘈雜中一眼辨識廢話與高價值內容的直覺,發推或回應如呼吸般自然。Chris Sacca 指出,這些「鐵粉」形塑了 Twitter 的樣貌,他們一呼百應,不怕沒有回音,而且自在悠遊於他們所建立的不成文潛規則,不只新試用者卻步,數億輕度使用者終究也因難以參與的疏離感成為浮游的幽靈。
與《圍城》的情境相反,Twitter 無形築了一堵牆,牆內的人不亦樂乎,牆外的人無法理解、不得其門而入。
Twitter Moments。photo credit: Twitter Blog
當然,Twitter 高層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陸續「介入」使用者的時間軸,本來只按照發文先後排序的訊息流,摻入諸如「Instant Timeline」、「While you’re away」等基於聯絡人名單與興趣指標推薦的內容,除了減少首次註冊的使用者「不知道要看什麼」的茫然感,更重要的是,藉此帶來更多廣告收益;另外,去年 10 月 Twitter 推出 Moments,欲將龐雜資訊中的重要菁華過濾出來,形成「懶人包」的作用。
只是,所有企圖讓 Twitter 變得更友善的設計,都跳脫不出 Facebook 的成功框架,讓人又陷入注意力爭奪戰的恐慌,既討不到重度使用者的歡心、也阻擋不了大批輕度使用者流失,遑論招來新人。
從華爾街的幻覺中掙脫
Twitter 失敗了嗎?3 億忠心耿耿的使用者,能叫失敗嗎?只是,貪婪製造了無限成長空間的虛妄,而虛妄囚禁了 Twitter。《大西洋月刊》與《浮華世界》雜誌,不約而同把造成 Twitter 困境的元兇指向華爾街。
大多數人們真的需要再多一個社群網站嗎?不必然,也很弔詭,Twitter 的活躍份子說不定在 Facebook 沉默寡言。但在華爾街架構的世界裡,「成長」是最關鍵的丈量標準,因此 Uber 觸角從計程車得爬進所有運輸產業,Snapchat 得從訊息 app 進化成內容平台,不斷想方設法迎合永不饜足的資本主義胃納。
而 Twitter 作為社群,理當跟 Facebook 並駕齊驅,也就是現在 Facebook「連結」的 16 億人,也都應該經營 Twitter,Twitter 必須長成現在的五倍大,否則就是缺乏進步動能,只能受到嚴懲,即使 3 億使用者創造的文化再怎麼生機勃勃、影響力再怎麼強悍。
去年 Twitter 股價跌掉近 70%,至今暫時也沒有止血的跡象。為了急著迎合華爾街「壯大」的標準,不斷研發新產品、招募高價人才,儘管營收大有斬獲,但 10 年來 Twitter 仍尚未獲利,累計虧損 20 億美元。
在二月讓投資者大失所望的財報會議中,去年十月臨危受命接棒 CEO 的 Jack Dorsey 向他們保證,Twitter「將成為全球每天最大的群眾連結體(the planet’s largest daily connected audience)」,顯然他並未放棄「坐大」Twitter 的野望。《大西洋月刊》的評論意味深遠:
如果一間公司的希望是建立在征服全世界,那麼,最初讓它綻放的契機,可能也將就此枯萎殆盡。
近日 Jack Dorsey 親口粉碎 Twitter 將放寬到 1 萬字的流言,保證 Twitter 仍將維持 140 字本色,重新穩定發展方向。Twitter 找回核心價值的路途,依然漫長而艱辛。但可以確定的是,充滿愛的使用者以及出聲捍衛的媒體,至少幾億人,將陪伴著藍色小鳥找到突破牢籠的出口。
對於一個本來只是用以「自言自語」的產品而言,那已是何其榮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