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至今,伴隨著「可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居」、「智慧手錶」等概念的興起,智慧硬體成為了中國最火熱的創業領域——來自互聯網的創業者、開始轉型的傳統硬體廠商、電商、群眾募資平台……快速構成了一個初具雛形的新生態。
在整個生態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投資者是最活躍的人群,他們手握大把現金,在不同的創業項目間輾轉,他們一面強調產品和團隊,卻又往往投出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答案。
「一些硬體產品設計毫無亮點,推出來之後用戶也不買單,但還是有很多投資者大筆投資,這是為什麼?」創投圈的良莠不齊早已不是秘密,但實際上,這並不能完全解釋投資者過去一年內在硬體領域的頻繁表現。
在我們尋找答案前,不妨先看看一些現狀:路由器創業公司「極路由」獲得的新一輪投資來自聯發科(以及KPCB),一個來自台灣的芯片整合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PICOOC智能秤的新一輪資金,是來自京東和騰訊注入的約1000萬美元;智慧家居創業公司BroadLink最近的兩輪投資者分別是京東+奇虎360,以及新一輪的Intel;而小米則投資或是收購了包括Yeelight、WIFI.IO在內的大量小型創業公司…。
所以,直覺的印象是,中國智慧硬體領域最近發生的一些較大規模的投資中,投資者的角色清一色的以企業的身份取代了投資機構。這意味著,硬體領域大筆的現金都花在了「戰略投資」上,其背後投資者的目的,一目了然。而在這些投資動作中,大型投資機構的集體「不跟進」的態度也表明——現在的中國智慧硬體領域,還沒有多少項目值得他們花大錢投資。甚至,連優秀的團隊都屈指可數。
第一個原因是生態層面的佈局。硬體創業百廢待興,在這個初始節點,創業團隊和硬體產品的不成熟是可以預見的現象。而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從硬體生產製造的上游元件廠商、設計/開發解決方案提供商、軟硬體技術提供商、新型電商渠道、與硬體對應的垂直平台,到不同形態的智能硬體創業者,構成了整個硬體投資生態。投資機構降低風險的最穩妥方式,便是在這些與硬體相關的領域,用一個相對低的價格,購買一個完整的投資佈局,以期待能從中獲得資源和利潤回報。
而除此之外,投資機構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智能硬體投資上,他們幾乎都沒有任何的經驗,懂得供應鏈、了解硬體製造瓶頸、對數據驅動下健康/醫療解決方案,能做正確判斷的投資者寥寥無幾。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投資機構選擇「看清楚了再投」,往往會浪費太多時間。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早期就以一個較低的價格成本,來投資一些相對可靠的團隊——也許他們的產品並不成熟、想法並不誘人,甚至在投資者的眼裡,他們似乎沒有多大機會成長為一個足夠給自己帶來回報的公司。但這些硬體創業團隊可以帶來的是:硬體創業的試錯經驗。
簡單的說,只有投資了一家硬體公司,投資者跟創業者一道,從公司到工廠、從上游廠商到分銷管道、從設計圖紙到硬體原型,真正的進入硬體生態,為自己未來的投資積攢經驗。所以這筆學費,早教總比遲交好。
所以,我們不能把投資者的投資動作,簡單地歸結「手握現金,不得不投」的原因。當然,無可否認的是,在中國也有大量只看概念不看產品,被創業者幾句天花亂墜就願意掏錢包的投資者。話說回來,投資者「笨」一點,對互聯網而言,總不算一件太壞的事。
出自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