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創者有產品好點子,最重要的事是讓點子實現成產品,並送到消費者手中,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往往有兩個問題,一是軟體開發創業者和硬體商經常「語言不通」,二是群眾募資平台產品常發生交貨延遲。TMI台灣創意工場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執行長王仁中指出,台灣就像座寶山,有非常多的資源;如何運用寶藏並走出台灣,要讓供應鏈參與產品開發,並調整開發流程,確保產品能準時交貨。
TMI台灣創意工場吸取海外市場經驗,打造早期軟硬整合創新產品的社群及募資平台HWTrek,成立一年多以來已有超過2000個硬體創業者註冊,約有150家台灣供應鏈加入,與超過20個歐美國家合作,今年並在德國柏林創立辦公室。
王仁中說,軟硬體商在對話時常常「雞同鴨講」,例如軟體新創者會說:「我想問在Alpha version(軟體名詞)時,成本大概多少?我要多久可以拿到產品?」硬體公司會答:「你的哪一版Alpha version啊?Gerber檔在哪?你的規格需求還沒訂完,卻叫我估成本和時程。」為了促進軟硬體商的溝通,TMI台灣創意工場創立HWTrek硬體加速平台,讓供應鏈參與軟體開發,並優化開發流程,減少產品延遲交貨的情況。
以Kickstarter傳奇產品–智慧手表Pebble為例,它2012年9月完成群眾募資後,原定四個月內出貨;但因為接到的訂單高達1026萬美元,遠遠超乎原本的10萬美元目標,因此出貨延到2013年的1月,整整遲了八個月。王仁中說,消費者願意等這個產品是因為Pebble很特別,但如果再三延後交貨時間,只會讓使用者經驗更差,這也是為什麼支持群眾募資的人數近年成長趨緩的原因。
智慧型展品的開發流程比以前加速許多,以往產品要經歷八個步驟,包括創意->驗證->樣品->工程樣品->量產->資金->通路零售->消費者;現在縮短到四個時程:概念創意->群眾募資->電子商務->消費者。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把傳統的八個流程濃縮成四個?誰來決定該省哪些步驟?
開發過程變了,供應鏈遇到的問題也很大。以往台灣或深圳等製造商,在開發階段的參與度偏低,但現在既要濃縮開發流程,需要軟體、硬體開發商雙方參與。王仁中說,有效的溝通有四大要素:足夠的數據、正確的時間、精準的供需和資源的理解。「我們不希望自己還停留在協助商品零售上架,而是幫助所有的硬體供應商,每年參與上百萬件產品開發過程。」王仁中說。
另外,有些軟體新創團隊「新手上路」,往往不清楚未來該做些什麼,HWTrek開發了「PDH」硬體開發導航工具,為軟體新創者規劃時程。王仁中指出,這是個導航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務,整合從想法、生產、量產到運送的「一條龍」軟體服務平台。「我們的Saas背後有接近300家供應鏈的database,提供217位硬體專家諮詢,還有70個硬體的參考設計。PDH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有效率為軟體和硬體新創者更有效率地解決溝通問題。」
HWTrek以「Build to Deliver」為核心概念,協助新創者把夢想實際呈現在客戶手中,並得到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的肯定。無論是硬體或是軟體新創者,都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硬體供應鏈應更多參與開發流程,軟體新創者也要研究供應鏈的生產邏輯,就能在合作時減少許多困難。
(圖說:TMI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說,供應鏈應更多參與產品開發流程。圖片來源:林衍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