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行動年代,什麼才是你的數位身份?
Bnext 陳荻雅編譯
2012-07-31

在行動裝置的年代中,「自我」與「身份」的定義是甚麼?不是一組密碼、不是一種登入方式、不是你的行事曆、更不是你的電子信箱或所在位置,身份與自我都不該與功能畫上等號。
最簡單的詮釋是-個體如何管理別人的關注與人際接觸的方式。你關注的事物會聚合成一種經驗,進而雕塑並影響未來的關注目標;但關注的目標總會受到朋友、事件、欲望、無聊、天氣等影響,這些影響多半來自生理環境。
那我們再來談談溝通的工具。智慧型手機的電話功能仍然重要,因為直接的溝通最為迅速且為人所習慣,而電子郵件則是提供了合理的延遲時間,讓人們在保有選擇的前提下直接溝通。微網誌Twitter及社群網站Facebook則顛覆了電子郵件的邏輯,加入友誼及實名制的元素,讓溝通變得有溫度。
上述各種溝通方式都在行動裝置的年代中互相競爭,有些甚至被塑造成應用程式的模樣讓人更容易上手,但在這樣的競爭中,「身份與自我」問題被邊緣化了。
雖然有些系統有提示功能,使用者可以管理各種收到的資訊,不過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強化應用程式本身的實用程度,並不是因為考量到使用者的心情。
在各種溝通工具追求差異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想想究竟甚麼功能應該直接被自動推播(如簡訊、電話),甚麼功能獲得次等的重要性(如電子郵件),又甚麼功能不應該太氾濫地被推送到使用者眼前(如各種回覆更新)。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些溝通工具是否氾濫到讓使用者不自覺地掉入習慣的坑中而迷失了自我。真正能代表使用者身份的應用程式應該兼顧個人的定位並將這個人的溝通模式在本人可控制範圍內做延伸,平衡個人的專注力與訊息內容。
若有公司在開發行動裝置時能掌握這個平衡點,未來十年就是他的了!
(這篇文章由美國問答網站設計經理Rebekah Cox所寫,他亦是Facebook前產品設計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