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播數位化,找回流失的眼球(二)

Q:數位化能替既有的工作流程解決哪些問題?
A:數位化的好處是方便檢索,比如昨天發生某個新聞,就可直接搜尋資料庫,看看以前是否發生過類似事件。如果不是數位化的環境,就要跑到浩大的片庫裡頭去找,可能還會恨死前面的人,資料為什麼分類得不仔細,害得要每一個帶子拿出來看,浪費時間、空間。
新聞部做數位化是最快能看到效果的,對於我們做節目的來說,就必須花很長時間才能回收。但福斯國際電視網是全球都在做這件事,所以迫使我們非立刻這樣做不可,去年花了九個月時間做到全面無帶化。去年之前,舊辦公室裡堆滿了帶子,我們常開玩笑說,偷走一支也沒人知道,這代表管理也會有問題。
而且一個節目不會只有一支帶子,因應不同版本常常會有很多支帶子。如果是1000小時的節目,你以為一個房間可以裝得下,但其實要三個房間才裝得下。以前我們的片庫有1萬5千多小時,大概要100坪才放得下,耗費了非常大的空間,而且要放得很緊密才行。在數位化之後,倉儲的空間和人力通通都節省了,不需要花錢花力氣調帶子,只要檢索一下就可以了。
Q:很多媒體都感受到數位匯流帶來的挑戰,但不見得大動作投入,我們很好奇FIC投資數位化的驅動力是什麼?
A:以前多半是買節目,現在要自己製作,台灣是FIC在亞洲區唯一製作基地。去年Star和FIC合併就開始數位化,因為我們知道要承攬更多頻道進來,否則當製作的頻道越來越多,難道倉儲空間要不斷地擴大嗎?要不斷添購更多600萬元的設備嗎?於是當時便痛定思痛開始數位化。這麼做,帳面上並不漂亮,光是台灣就投資了新台幣1億5千萬元左右,還不包括丟掉3000萬的舊設備。
新的攝影棚也是一項投資,為了製作高畫質節目,很多電視台陸陸續續在改攝影棚,除了設備要升級成高畫質,所有布景都要改變。這是因為高畫質太銳利,同樣搭一個景,兩個布景中間要釘、黏,高畫質錄影下很容易就穿幫,因為HD太銳利了。所以美術指導就必須想辦法在搭景時讓釘子在後面,要做得更精緻,油漆有一滴「淚痕」都不行,所以會花比較多功夫,景的拆搭更麻煩。
數位化追求的不光只是節省成本,我們希望存檔是最好的HD規格,可以在傳統有線電視播出之前降成SD標準規格。這樣我就可以用一套播出系統同時服務HD和SD的播出,不再像傳統必須要兩套設備。我們現在是一套設備做兩件事。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