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本文作者 Svetlana Dotsenko 是 Project Lever 公司(一家連接學生和大學教學顧問的公司)的創始人和CEO。他在《快公司》上分享了自己創業和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心得。
今年的9月25日,Dotsenko剛跑完柏林馬拉松。七年前他第一次到柏林,走出公寓,就能感受到選手們雄心勃勃的力量和決心。在這種熱烈氣氛的鼓舞下,他下定決心要參加一次柏林馬拉松。
四年前,Dotsenko決定投身教育科技創業。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有趣的市場,一流的創意,投入一年就有主流美國大學簽約試用平臺,還有使用者寄來感謝信。然而早期項目不能完全靠熱情來維持。Dotsenko承諾,無論如何都要堅持運營公司至少三年。過程很艱難,但是他做到了。
馬拉松訓練和創業過程很相似,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持續的耐力是度過難關的關鍵。似乎只要努力工作,度過難關,就可以直達終點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Dotesenko 的訓練中,他漸漸發現,成功遠遠不只是積累里程數。想要到達終點,需要精心規劃和練習,建立復雜的支持系統,還要有到達終點後仍然堅持奔跑的意願。
在馬拉松比賽中,Dotsenko學到了關於創業的經驗和體悟,分為以下三點。
每周提高10%
和馬拉松選手一樣,創業者和商業領袖都需要規劃。選手的基本原則很簡單:每天按適當的里程數訓練(3-5英里),周末加上一段里程(10+英里),然後休息兩天。提高的辦法就在於設定持續的、增長的目標。而馬拉松選手每周只增加十英里的距離。
如果低於訓練目標,會停留在原地。過度訓練,會對身體施加壓力並增加受傷幾率。每年大約半數業餘馬拉松愛好者受傷,這裡面的75%是因為過度訓練。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增長就是一切。作家兼程式員Paul Graham建議創業者設定每周增長率,並不惜一切保持。Dotsenko本人不相信「延伸目標」,就是持續超越已有的高額銷售預測。商業咨詢師Daniel Markowitz也同意,這類目標會打擊團隊,鼓勵過度冒險行為,最終導致衰竭。
相對來說,10%比較穩妥。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跨越終點線並不需要太長時間。
一切離不開團隊協作
馬拉松比賽看起來是單人運動,於是訓練時Dotsenko總是獨自一人,沒有雇傭教練,甚至沒有在社交網站上公佈自己的訓練歷程。但是他最後的成功,得益於團隊的支持。
參加柏林馬拉松的註冊、抽簽都是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得以完成;在開始訓練後,他和一位速度比較快的朋友一起,將自身速度提高了30%。
在路旁歡呼的人群的功勞也不能忽視。標簽上註明瞭姓名和號碼,觀眾則會在你跑過時喊出你的名字。小朋友們會伸出手和你擊掌鼓勵。管弦樂隊開始演奏。友善的陌生人遞給你香蕉、飲用水和佳得樂。甚至還有專門從美國飛來的朋友,在終點線開車尾野餐派對。
創業公司都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但懂得如何激勵獨自創業者也很重要。在採訪創業者時,Dotsenko經常喜歡聆聽他們的故事,但這不是為了誇耀他們的光環或者打造個人名氣,而主要是因為相信CEO需要確定目標就在前方,即使路途艱險。在創業路上,需要找到同路的同伴,也要記得在路上和途中的粉絲擊掌打氣。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對於Dotsenko而言,最好的時刻莫過於沖過終點線的那一刻。而當他跑過終點線的標志性建築勃蘭登堡門後,發現周圍的其他人仍在繼續奔跑。
原來,雖然勃蘭登堡門是終點線的標志,但是真正的終點線還在100英尺之外。而這最後一段才是最難的,即使Dotsenko已經完成了之前的26英里。
不管在創業階段,還是整個人生歷程,都要堅持奔跑,盡管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無窮無盡的耐力、熱愛、支持,來完成熱衷的事業。努力向下挖掘,你也能具備這些特質。要記得跑完這26英里,還有前方的100英尺。
本文由 36氪 翻譯,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轉載。
Photo Credit:mw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