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擁有廣大粉絲的無印良品,在中國也交出亮眼的成績。目前中國的門市已超過160家,更預計在2017年2月底,拓點到200家門市。
雖然眼前看來不斷成長,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們一開始進軍中國不僅頻頻受挫,有段時間甚至還無法展店。
印上Logo的山寨品,成為進軍中國最大的阻礙
1999年11月,當無印良品準備進軍中國,向政府申請商標時,卻發現先被其他人註冊了!香港盛能投資有限公司(JBI)從1994到1995年,以衣服和鞋子等25種商品,同時註冊了「MUJI」與「無印良品」的商標。
這裡得先回頭了解「無印良品」這個詞的意思,日文直譯是「沒有品牌的好東西」。以該核心精神,所有的產品都精選優良的原料、簡化包裝的製造過程,以樸素和實用為方向。除了貼上標價紙,所有的商品都不會印上品牌名與Logo。而這項特色,成了正版品和山寨品的最大區別。
無印良品在知道盛能投資搶先註冊後,連忙向中國的相關單位申請JBI的註冊無效。就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山寨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完全沒有無印良品風格的T恤和包包,貼著「MUJI」與「無印良品」的標籤四處販售著。而這時,無印良品根本還沒正式在中國營業。
另外,無印良品有9成的衣服在中國工廠生產,出貨到日本與歐洲。JBI也趁此機會向港運局告狀:「有人試圖出口無印良品的山寨貨。」因此發生商品在海關被攔下的情況。正版品反而被當成了山寨貨。
在這荒謬的狀況下,無印良品也不準備眼睜睜看著JBI占盡便宜。他們以「嚴正聲明」這個標題,在中國《21世紀經濟報導》、《人民日報》等發出聲明,猛打形象廣告,主張:「現在市面上的無印良品和MUJI商品不是本公司的產品。」告訴大家,目前充斥在市面上的商品是山寨貨。
2005年7月,無印良品通過了政府的營業審核,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因為正在打官司,所以明明是自家的商品,卻不能貼上印有無印良品和MUJI名稱的價標。
無印良品前會長松井忠三回憶道,當他們與JBI惡鬥的過程中,做事慢半拍的政府單位終於做出裁決,在2005年11月,下達JBI的註冊無效。
松井本來以為終於解決而鬆一口氣時,JBI不滿判決,死纏到底。雙方花了將近2年才打完官司。
2007年,中國高院判定無印良品勝訴,駁回JBI的控訴。從申請商標開始,長達8年的戰爭終於落幕。隔年在上海,無印良品總算能大展身手,啟動正式展店的計畫。
事實上,無印良品是第一家在中國打贏註冊商標官司的日本企業。在那之前,沒有一家日本企業勝訴。日本知名動畫《臘筆小新》的插畫與標誌,在中國也被擅自註冊商標,所以雙葉出版社發動法律戰爭,纏訟8年,終於在2012年勝訴。這也讓他們體驗到在外國抗爭,是如此辛苦的一件事。
如果沒有這場紛爭,MUJI應該更早就進軍中國了。
延伸閱讀
無印良品的人才管理學:給菜鳥反敗為勝的機會, 強迫老鳥砍掉重練!
無印良品停止虧損、賺進1600億日圓,全靠這套SOP!
資料來源 \ 《無印良品為什麼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 \ Chris Pepper via Flickr, CC Licensed
1992 年調職良品計畫,出任總務人事部長、無印良品事業部長等職位,並在無印良品首次利潤衰退後的2001 年就任社長。就任後,在短短2年間即達成V字型復甦,更在2007年當時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營業額。2008年出任會長,2015年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