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免費是個美麗的陷阱。從免費軟體延伸過來的網路思維在硬體領域的濫觞,打破了硬體領域原有的價值回報機制,但又未能有效通過第二場景找到盈利預期的支撐,是這幾年智慧硬體創業者掉進去的最大的坑。
個人看來,智慧硬體創業者至少可能面臨以下六個坑:
1、硬體本身的技術及工藝難題。
很多網路團隊進入硬體領域創業,缺乏硬體行業能力,對技術及工藝方面的難度缺乏有效的估計,導致産品難産,出貨期一再跳票。同時,由于技術壁壘不高,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
2、缺乏供應鏈整合方面的能力和資源 。
初期出貨量小缺乏規模效應,導致成本高居不下,同時由于供應鏈瓶頸,導致出貨能力跟不上行銷能力(如果行銷能力還夠強的話)。
3、定價策略失誤導致傳統通路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因而缺乏推的動力。
在網路思維的裹挾下,很多硬體産品一味的拼價格,通過衆籌平台實現了第一批種子使用者的積累。但由于定價較低,導致後期無法通過傳統通路鋪開。
4、沒有抓住普遍顯性「剛需」,未能實現規模量級的使用者積累。
很多硬體産品都沒有精準把握「剛需」。無論硬體還是軟體,其第一屬性仍然是工具屬性,首先要確保「好用、愛用、常用」。而很多硬體産品在內容生態和産業鏈生態不成熟的情況下,産品提供給使用者的價值寬度和價值厚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持續地「鈎住」既有使用者,必然也不能帶來持續的規模放量。産品算不上是「金鈎子」,而只能算是個「泥巴鈎子」。
5、在硬體工具屬性強的情況下,如何將使用者引導至第二場景(內容或者數據的應用),保持使用者的持續活躍,並反向發酵帶動硬體本身的放量?
大陸知名社交軟體微信的產品經理張小龍曾說過,「好的産品應該是用了即走」,這句話從産品哲學的角度來看無疑是正確的,但對于試圖以網路思維變現的智慧硬體來說,可能是一個誤導。
6、如何將第二場景中的使用者透過「把使用者賣掉或者賣東西給使用者」在第三場景進行變現。
如果透過「把使用者賣掉」的途徑變現,意味著廣告模式,則必須要有足夠的使用者基礎,同時必須把使用者能夠引導至第二場景(手機熒幕),而這種引導必須符合「情景相依和自然延伸」的要求,否則,強行把使用者拉到手機上來既不符合「産品易用」的原則,也無法保持持續的使用者黏性。
當然如果想通過「賣東西給使用者」變現,則意味著把使用者吸引到電商平台或者自建電商平台,前者面臨轉化率太低的問題,後者則面臨垂直電商如何在狹窄的品類內能否立得住的問題(帳算得過來嗎?)。
後面三道坎同樣也適用于工具類App,只是智慧硬體比軟體(App)多了前面幾道坎。無論智慧硬體是通過産品銷售盈利,還是透過「羊毛出在[豬]身上」賺錢,前提都是産品本身必須是個「金鈎子」,否則都只能實現0到1或者1到10。
看上去很美的智慧硬體時代,爲什麽集體踏空?
例如在中國大陸,曾經宣稱手機可能都要免費的奇虎360執行長周鴻祎於2016年7月16日在奇點·極客公園創新者峰會上針對當下智慧硬體行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談到了目前行業中頗受關注的硬體免費的問題,周鴻祎還自曝, 自己做過最羞愧的事就是對NVIDIA說:你們的芯片應該免費。
什麽叫坑?無論對于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事後明白的道理就叫坑!對于過去2年這股智慧硬體熱潮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絕大部分都能深刻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關于智慧硬體:你找到替代性拐點和第二場景了嗎?
很多人以爲,「互聯網思維」就是免費,「羊毛出在豬身上」。事實上,智慧型硬體領域的創業和App創業有著本質的不同,App很輕,邊際成本很低,而硬體很重,邊際成本高。試想,如果一款app如果免費,但是不確定對你是否有用,你會下載嗎?答案可能是:不會!但如果現在有一個看上去高大上、很潮的硬體,200元要賣給你,你買嗎?答案很可能是:要看對我是否有價值。
如果免費或者超低價(低于成本)呢?很有可能大部分的loser都要搶一個再說。
這樣做的結果是,你可能很快出貨量一下子到達2萬,而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第一,消耗了非常寶貴的創業早期的「高能貨幣」,第二,幹擾了産品價值的市場檢驗,因爲你不知道大家是真的覺得有價值,還是抱著嘗鮮和占便宜的心態來給你面子買(或領)一個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智慧硬體在0到1的階段可以用「互聯網思維」行銷,例如群眾募資,但沒必要免費或補貼,因爲這個沒有太大意義,甚至可能還會誤導決策。
不要擔心別人資本大、網路思維強,可能搶占了市場(關于這點,要結合市場態勢和投資人心態靈活把握),因爲沒有價值密度的産品即便攻城略地,也可能只是虛胖,産品能夠爲使用者提供足夠多的價值寬度、價值厚度和價值密度才是真正實際的。規律可能會遲到,但是一定會到!
假如在0到1的階段,驗證了産品和市場,那麽在1-10的階段,募到A輪了,可以降低價格,擴大出貨量,擴大市場影響力,但這個階段也不適宜太多補貼銷售,只有當融到較大的B輪了,才可以快馬揚鞭。
但是,很多時候,創業者也是給浮躁的缺乏遠見的投資人給逼的,沒有很好的使用者數據,誰願意給你錢呢?
以上分析也同樣適用于智慧家居行業。
關于人工智慧大方向
從發展思維和終極思維的角度來看,智慧化永遠是個不停進展的趨勢,但不能過早地消費未來,更不能膚淺地以爲給硬體加個App然後以「網路思維」獲取貌似不錯的使用者下載量就是智慧硬體應該有的發展邏輯,回歸商業常識和消費本質才不會踏空!
智慧硬體如果不能産生足夠替代性拐點價值,濫用「互聯網思維」就是以麻痹自己的方式去騙取有限的幾個小白使用者。
說智慧硬體時代集體踏空,顯然有些標題黨,在上一波智慧硬體浪潮中,還是有很多優秀的産品符合了以上邏輯並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我們同樣也有理由相信,在即將爆發的人工智慧時代,符合商業常識和邏輯的人工智慧産品和解決方案同樣也會脫穎而出,一切還是看價值。
作者劉億舟,九軒資本創始合夥人。本文授權載自:36氪